明代是中国城墙建设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保留到现在的有著名的西安城墙、南京城墙等,全国各地的很多省市县的老城墙,多半也是明代修的。
元朝末,天下大乱,朱元璋等趁机举起义旗,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1368年在南京建立了大明洪武政权,在攻城略地的同时,开展广泛的筑城运动。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的大将徐达从山西渡河入陕,顺利占领了奉元城。不久,朱元璋下令改陕西行省为陕西布政使司,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至此,“西安”之名开始使用。从此以后,西安城代替长安城、奉元城等名称,成为控制大西北的军事重镇。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他的次子朱樉[shǎng]为秦王,同时开始了修筑西安城的工作,最迟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樉就藩西安时,西安城就已经修成了。
据相关文献记载,明代的西安城是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维修的,修筑之时先用黄土分层夯打,每层黄土经夯实后厚达8—12厘米,最底一层是用石灰、黄土、糯米汁搅拌夯打而成,厚达80厘米,从而坚固其墙体。史载建成后的西安城“周四十里,高三丈”,宏伟雄壮。共有四门,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即原顺义门),南曰永宁(即原安上门),北曰安远,四隅各有一座角楼,共有敌楼98座。现在西安城的四门,还保留这四个原名称,俗称大东门、西门、大南门、北门。城上角楼、敌楼早已被毁坏,但遗迹尚存。至于说“周四十里”,显然太大。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舆地馆曾经做过实测,“城周四千三百九十丈,为二十四里三分零”。说“高三丈”,又似乎不够。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陕西巡抚毕沅给清朝皇帝的报告,说是“城身高三丈六尺五寸”,高度、厚度大概也超过奉元城很多。不管怎样说,它都是唐代以后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垣建筑。
根据相关研究,明西安城实测南墙4256米(一说4195米,另一说3441米),北墙4262米(一说4135米,另一说3244米),东墙2886米(一说2682米,另一说2590米),西墙2708米(一说2625米,另一说2631米)。总体呈长方形,周长14112米(13637米,11906米)。分别记录在《唐都长安》(张永禄著)、《西安城墙》(西安市文物局编)、《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中。以城墙外侧计算,城垣总面积11.9平方千米,以内侧计算,则为8.7平方千米。墙高12米,底部宽15—18米,顶部宽12—14米。这三种说法,经过计算,除了“一说”而外,其他两个数据分别对应外侧和内侧计算的城垣面积,因此,可以确定它们分别是外侧、内侧测量的数据。其中经外侧实测的数据与文献记载的尺度“四千三百九十丈”经过折合(清代光绪时所用营造尺一尺合32厘米)的长度14048米仅有64米的误差,基本一致。
因此说,西安古城的周长如以外墙体实测计算为14.112千米,以清朝文献记载折算约为14.048千米,以内墙体实测计算约为11.906千米。
西安城墙南门段外景
明西安城与元奉元城、隋唐长安城相比,究竟规模如何,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以城墙外侧实测计算,明西安城(南墙长4256米,西墙长2708米)在元奉元城(东西长2820.2米,南北宽1843.6米)的基础上,分别向东、北扩展了1435.8米和864.4米,约是原城墙长度的1/2,占现城墙长度的1/3。以外墙体形成的面积计算,明西安城(11.9平方千米)是元奉元城(5.2平方千米)的2.29倍,约是隋唐长安城面积(84平方千米)的1/7;以内垣面积计,明西安城(8.7平方千米)是元奉元城的1.67倍,差不多是隋唐长安城的1/10。
(来源: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西安文化遗产辑录》,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