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存城墙是在隋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其主要工程是在明代初期完成的,因此一般又称之为西安明城墙。它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当代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
西安城墙南门东段及护城河部分图景
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最早可上溯至西周时期。西周的丰镐城是在西安建立的第一座都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此后,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唐朝分别建都长安,虽然地理位置不同,但均是西安历史的重要见证。
秦代的咸阳城、汉代的长安城、隋代的大兴城以及唐代的长安城(下称隋唐长安城),均是划时代的伟大工程。丰镐的城垣和秦都咸阳的外郭城尚未被考古发现,暂且不论。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汉长安城的面积(36平方千米)是当时西方的古罗马城(15平方千米)的两倍多;隋唐长安城规模更大,面积达84平方千米,相当于汉长安城的2.4倍,是东罗马首都拜占庭(建于446年)的7倍,充分体现了盛世王朝的宏大气魄。其规模之宏大,堪称历史上的世界之最,令人震撼。
然而,不幸的是,这些伟大的建筑均已遭到毁坏,在它们的遗址上满目所见的只是一些夯土台基、残砖烂瓦。现存的西安古城墙虽然修建于明朝初期,但从它的身上我们也能发现残留的隋唐长安城的遗迹,不愧是古代中国城垣建筑的杰作。
隋朝建立之初,因为汉城废旧不堪,加上水质污染严重,隋炀帝就以“革故鼎新”之名,“卜食相土”,在汉城西南的龙首原上新建了大兴城,李渊建唐以后,改名长安城。也正是这一座城池,成为如今西安城墙的基础。
隋唐长安城的总体布局分为三大部分,即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宫城位于长安城的最北部,地势高昂,视野宽阔,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场所。
皇城又叫子城,位于宫城的南边,是中央政府各个机构所在地。
外郭城是一般居民和官吏的居住区,北与皇城和宫城相接,非常宏大。据考古实测,东西略长,南北略短,以郭城外边计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6745米。外郭城中有14条东西向大街和11条南北向大街,将外郭城整齐地划分为110个坊和两市之地,以朱雀大街为界,东西各55坊加1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为都城东南隅曲江及以北一带地势较高,虽然占有两坊之地,并没有设坊,而是开辟为以曲江池为中心的游乐苑。于是东城区就变成53坊,这样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108个坊。这是隋和唐初的情况,后来坊里结构也有些微变化,或110坊,或109坊,但总体格局未变。外郭城每面各有三门与外界相通。
长安城布局严整,设计巧妙。宫城和皇城连成一体,其间距相当宽阔,称为横街,居然“南北广三百步”,折合441米。皇城与宫城的东西跨度一样,而横街正好位于宫城皇城之间。说是横街,实际上是一处大型广场,常常作为朝廷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横街的东西两门,分别是延喜门和安福门,正好是皇城东西城墙上的北部两门。皇城北边无城墙城门,直接与宫城相望相通。皇城中有南北向的五条大街,东西向的七条大街,将皇城区域也划分为网格式的格局,如同棋盘一样,正如白居易那首著名的《登观音台望城》的诗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百千家”应该是说外郭城的坊里布局,“十二街”应该是指皇城的衙署格局。宫城之中南边中间的承天门,是太极宫正门,向南与皇城中间的正门朱雀门(遗址发掘为五门,在今朱雀门以东50米处城墙底下)、郭城中间的正门明德门(遗址发掘为五门,在南郊原杨家村西南80米处,现明德小区以北,已开发为遗址公园)正对。承天门大街(承天门—朱雀门)与朱雀门大街(朱雀门—明德门)南北贯通,形成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朱雀门大街西归长安县、东归咸宁县管辖,西市、东市位居其中,也分别占有两坊之地,是重要的商业区。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长安城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其雄伟的城墙、巍峨的城楼、壮丽的宫廷衙署、纵横的街衢[qú],与鳞次栉比的坊里结构交相辉映,成为大唐气象的典范之一,驰名中外。如果我们用“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来形容,绝非虚妄。然而唐朝末年,天下大乱,黄巢起义军入关,占据长安城,长安城遭到大规模的毁坏。黄巢败后,叛降朝廷的朱全忠(原名朱温)深受朝廷重用,逐渐掌控了朝中大权,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胁迫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来源: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西安文化遗产辑录》,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