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宫殿,是皇宫中必需配置之宫殿。古代文献中往往也以椒房作为皇后的代称。
椒房殿南距未央宫前殿遗址330米。考古工作者在前殿基址与椒房殿遗址之间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除发现一些小型汉代建筑外,未发现规模大于或相当于椒房殿遗址的汉代建筑遗址。也就是说,椒房殿遗址是在前殿基址北部距其最近、规模最大的汉代宫殿建筑遗址。
未央宫椒房殿遗址示意图(引自刘庆柱 李毓芳著《汉长安城》)
1981—1983年,考古工作者对椒房殿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主要分为三部分,即正殿、配殿和附属房屋建筑。正殿位于椒房殿南部,配殿在正殿东北部,附属房屋建筑在正殿北部、配殿西部。
正殿遗址为一夯土台基。20世纪70年代末平整土地时,该夯土台基曾被取土破坏,台面础[chǔ]石、础窝痕迹均已不复存在。根据勘探了解,正殿地下基础部分夯土厚约2米。正殿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台基四壁有壁柱。正殿遗址夯土台基之上主要有南部殿堂和北部庭院。正殿台基南、北、东三边均有壁柱,西壁清理时未发现壁柱。南壁有壁柱12个,壁柱间距不等。东壁发现10个础石,北壁发现11个壁柱。
殿堂周施回廊,廊道均为方砖铺地,殿堂东西设有踏道,这是出入殿堂的主要门道。殿堂台基之上的西北部有一地下房屋,其平面为长方形。房屋北墙辟门和通道,向北通至正殿北部庭院。通道东西壁各有四个壁柱,对称分布于两壁。门道置于通道北端,门道置木槛。此屋应为正殿地下室,或作为密室使用。这在其他汉代后妃宫殿遗址中也有发现。
正殿北部有一庭院,平面为长方形。庭院四周置廊道。庭院南廊即正殿北廊,故其宽于其他三面廊道。四面廊道均以方砖铺地。庭院南廊以北有一与之平行的卵石散水,亦即正殿北廊外散水。庭院中间为天井,地面东高西低,庭院排水地漏位于天井西北部。
配殿由南北二殿组成,二殿之间和北殿北部各有一座庭院。配殿之内分布有五条巷道。
配殿之南殿台基东部和南部各辟一踏道,前者规模较大,后者规模较小。这种形制的踏道在汉宣帝杜陵寝园的寝殿遗址中也曾发现。东踏道应属于进出南殿的主要通道。
南殿南踏道位于该殿偏西处,自南向北有三级踏步。踏道北连平道,其宽同踏步。在这个踏道西边为一号、二号和三号巷道的共用南端进出口踏道。南殿南踏道虽然规模小,但重要性不容忽视。它连接了南殿与各主要巷道,又通过一号巷道和二号巷道与椒房殿正殿以北的附属建筑之四号、五号和六号庭院相通。
北殿属于配殿的后殿,进出北殿的踏步和踏道有四处。
配殿巷道原来构筑于宫殿地面以下,属于地面之上看不见的地下通道,或称暗道。这些巷道穿行于宫殿地面以下,连接着建筑群中的有关部分。比如配殿南北两座庭院之间可由四号巷道南北连接二者;由配殿南部进入南殿北部庭院可通过二号巷道;由椒房殿正殿北部附属建筑群进入配殿庭院或北殿,均可通过一号巷道和二号巷道,再转入三、四号巷道即可。反之,由配殿进入附属建筑亦然。
椒房殿巷道遗迹(引自刘庆柱 李毓芳著《汉长安城》)
巷道方便了宫殿建筑群内的来往交通,同时还不影响宫殿里的正常活动。在巷道中来往,还可能有保密的作用。在西汉后宫的宫殿建筑群遗址的考古发现中,不止一处清理出这类巷道建筑遗迹。
椒房殿附属建筑群主要包括庭院和房屋群,其中庭院有3座、房屋有9座。庭院在东部,南北排列。房屋在西部,亦为南北排列,多为长条形房屋。
椒房殿遗址内的给排水设施主要发现有正殿东部的水井、北部庭院的地漏和配殿北部西边的排水沟。正殿以东有一汉代水井,井壁以券砖砌筑,其下井壁安置4节陶井圈至井底。庭院地漏用于排泄天井中的雨水。配殿北部西边的排水沟一方面收入地漏通过地下排水管道排入的废水,另一方面作为明沟,它也将建筑群内的雨水排除椒房殿之外。
(来源: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西安文化遗产辑录》,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