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术,近代谓之魔术,民间俗称变戏法。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汉武帝通西域,始以善幻人至中国。安帝时,天竺献伎,能自断手足,刳剔肠胃。自是,历代有之。”意思是说,幻术最初(汉武帝通西域之后)是从西域尤其是从天竺(即今印度)传入我国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上一节当中其实已经作了说明,在汉武帝通西域之前,中国已有了本土的幻术,只不过当时是以神奇方术的面目出现,而为那些方士、术土们所掌握,在当时社会上流传不广。因此,《旧唐书·音乐志》所言是不准确的,唐代长安的幻术也不可能全部出自西域。
由于从西城传来的幻术多以酷刑为主,有些统治者恶其惊俗,曾经加以禁止,不准其流传。像唐高宗(649-683年在位)就曾发布过一道《禁幻戏诏》:“如闻在外有婆罗门胡等,每于戏处,乃将剑刺肚,以刀割舌,幻惑百姓,极非道理,宜并发遣还蕃,勿令久住。仍约束边州,若更有此色,并不须遣入朝。”但幻术既已久为人们所喜爱,又岂是统治者一纸诏书所能彻底禁绝的;何况当时禁绝的还主要是酷刑类幻术。因此,魔术节目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的百戏演出中仍时时有之。唐代长安的幻术表演,既有继承传统之节目,也有不少崭新的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代有一个称作“黄龙变”的幻术,“有含利先来,戏于场内,须臾跳跃,激水满衢,鼋鼍龟鳌,水人虫鱼,遍覆于地。又有大鲸鱼,喷雾翳日,倏忽化成黄龙,长七八丈,耸踊而出,名曰黄龙变”。这其实是从汉代的幻术“鱼龙曼延”发展而来的。也正因为此,唐代文献一般将此幻术省称“鱼龙”。像唐人韦元旦《正月七日宴大明殿》诗云:“弯凤旌旗拂晓陈,鱼龙角抵大明辰。”诗中就是这样说的。
吞刀吐火也是早在汉代就由西域传入长安的传统幻术节目。唐代王棨曾作《吞刀吐火赋》说:“奇幻谁传,伊人得焉。吞刀之术斯妙,吐火之能又玄。咽却锋铠,不患乎洞胸达腋;嘘成赩赫,俄惊其飞焰浮烟。原夫自天竺来,时当西京暇日,骋不测之神变,有非常之妙术。”很明显,唐代长安的吞刀吐火幻术是由天竺(今印度) 传来的,确实以其“不测之神变”和“非常之妙术”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在现存日本的《唐舞绘》中就有吞刀吐火图:吐火的演员右手张开,左手又醒作势,口吐熊熊的一道火焰,吞刀的样式则与一般不同,刀子分为数段入口。这实际上是把吞刀的过程用简单图示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因为吞刀是一项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幻术,需要慢慢地一截一截地往下吞。
《唐舞绘》吞刀吐火图
从西域传入的幻术多以酷刑为主,如前文提到的“自断手足”“刳剔肠胃”“剑刺肚”“刀割舌”等,均属此类。这些幻术在表演的过程中均有血淋淋的残酷声面,令人目不忍睹,但最后都能平复如初。这也许就是这些幻术禁而不绝的原因。
前文所引《旧唐书·音乐志》中还提到,有来自今印度的婆罗门舞人横躺于利刃之上,“吹筚篥者立其腹上,终曲而亦无伤”。傅起凤、傅腾龙认为,这是一种利用力学杠杆原理的极为巧妙的“卧剑”幻术。在现存日本的《唐舞绘》上,有一幅“卧剑上舞”图:一剑倒插于地,一人横卧剑端之上。其反映的正是卧剑幻术的演出情况。类似的情况在西藏桑鸢寺大回廊壁画上也有反映。这种幻术自唐代出现于中国之后,流传至今,称为“人体横悬”。
《唐舞绘》卧剑上舞图
此外,见于《唐舞绘》记载的还有从朝鲜传入我国的幻术“入壶舞”(即“缸遁")以及“入马腹舞”。在幻术“缸遁”中,两张矮榻上各放一瓮,一人从右边瓮中钻进,左边瓮中则画有同样打扮的人钻出。在幻术“入马腹舞”中,一人从一匹高头大马后钻入马腹,还剩有下半身露在外面,而从马口里,已经有一人钻出,露着半个上身。这个节目很可能是“分身术”的雏形。
在当时的民间和一些僧人、道士中,还有一些新奇的幻术。传说唐玄宗(712-756年在位)颇崇信术士罗公远,而杨贵妃则尤信服金刚三藏,二人常有争胜之举。有一次,唐玄宗去功德院拜谒七圣殿,忽觉背痒,罗公远就随手折了条竹枝,化作七宝如意送给了唐玄宗。玄宗为之大喜。还有一次,罗公远先“飞符于他处,窃三藏金栏袈裟于柜中”,连看守的人也没发现。三藏知道后极为生气,“又咒取之,须臾而至”。至此,两人的斗法还未结束。接着,罗公远又对着龙符喷了一口水,置于袈裟之上,三藏的袈裟就变成了条条丝缕。所以,郑嵎《津阳门诗》说:“禁庭术士多幻化,上前较胜纷相持。罗公如意夺颜色,三藏袈裟成散丝。”其中就包含有幻术中的搬运术。另据张的《朝野佥载》记载,玄都观道士叶法善也善幻术,能将二升核桃连壳食之并尽。
《唐舞绘》 缸遁图
社会上江湖术士的幻术表演也很精彩。比如咸通年间(860-874),有个表演幻术的人,领着一个大约十岁的小男孩,在坊曲间表演“截头术”。他先用刀把小男孩的头截下来,让他的身子卧于地上,然后再把头安上,但小男孩仍如死一般一动不动。接着他就向围观的人乞钱,说是为了“活此儿子”。众人于是都纷纷解囊。收了钱后,这个艺人遂大喊一声,他的儿子随即完好地站了起来。此外,这位艺人还会表演幻术“种瓜”。他先从一个小函中取出一粒瓜子,然后用刀将臂划开一个口子,将瓜子放入其中,过了一会,臂上种的瓜子就已引蔓而结出了一个瓜。这种“截头”和“种瓜”的幻术最早是从西域传入我国的,至唐代不仅为我国幻术家所掌握,而且已流传民间。
据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记载,有个叫孔贱的人,好术艺,延接方士,多所传授,能于口中变出五色牙齿,彩色光绚,一瞬即改。另外还有个术士,也善幻术变化。他于腕间取出二丸弹子,皆五色,喝令变化,二丸即化作双燕,往来飞腾,名曰“燕奴”。再喝令变化,双燕又变成了二把小剑,相互交击。过了一-会,双剑乃复原为二丸弹子,纳于腕中。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也曾谈到,有个叫王琼的江淮术士,曾到段君秀家做客。他让一名坐客取来一片瓦,在上面画作龟甲,然后放入怀中。大约过了一顿饭的工夫,再取出来,瓦已变成了一只乌龟。他把乌龟放在庭中,乌龟遂沿墙面行。过了一晚,乌龟就又变成了原来的瓦。此外,王琼还能将一粒花籽“默封于密器中,一夕开花”。而民间百姓张七政据说也善变戏法。他取来马草一掬,再三桵之,“悉成灯蛾”飞去。他还在墙壁上画了一个妇人,然后酌满一杯酒,使其饮之无遗。“逡巡,画妇人面赤。”又过了大约半天的光景,墙壁上的画妇乃“尽湿起坏落”,就像真的一样。
此外,在前文所引王棨的《吞刀吐火赋》中,还曾提到传自天竺(今印度)的“漱水而雾合,或吐饭而蜂翔”等幻术。在《旧唐书·音乐志》所载散乐百戏中还有一项“弄碗珠伎”,这大概是一种将弹珠在两碗之间变来变去的幻术,在现在的民间杂要中仍能看到。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