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形体杂技
发布时间:2021-06-21  作者:耿占军 杨文秀  来源:摘自《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  分享到:

唐代长安的形体杂技较之汉代又有所发展,像汉代的“冲狭”在唐代就发展成了“透剑门伎”。在表演之前,先于庭中设幄数十步,就像廊宇一样,内编剑刃为椽梁之状。准备好后,表演者乘小马,至剑门,先审度一下位置,将马调整与门道对直,然后鞭马而进,“铮焉闻剑动之声”。既过,而人马无伤。这实际上是融合了冲狭和马术的技巧,而难度明显增加。因为剑门不是刀圈,它是有数十步的长度的,不可能一跃而过。看来,这项杂技不仅需要很好的眼力和形体把握能力,还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良好的驾驭马匹能力。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唐睿宗(684-690、710-712年在位)时,“婆罗门献乐,舞人倒行,而以足舞于极铦刀锋;倒值于地,低目就刃,以历脸中;又植于背下,吹筚篥者立其腹上,终曲而亦无伤。又伏伸其手,而人蹑之,旋身绕手,百转无已”。这里所说的实际上包含了“倒立”“过刀山”“柔术”三个形体杂技和伏于刀刃之上这一惊险幻术,而且它们均来自印度。倒立是杂技的基本功。在甘肃敦煌的壁画中,有一组唐代儿童伎乐图,其中就有一名小儿单手倒立、一名双手倒立的图像。在日本的《唐舞绘》中,绘有两种倒立形式,即“柳肩倒立”(和“柳格倒立”)。柳肩倒立系二人表演,一人扬手立于地上,另一人扶着他的双肩拿起一个大顶,倒立的动作是在快速翻腾跌扑中完成的。柳格倒立为一力士头顶分叉双竿,上有两童各据一竿,在竿端起顶,对平衡的要求更为严格。实际上是融合了倒立和戴竿的复合杂技节目。过刀山当属硬气功表演,在现今杂技演出中仍能看到。柔术亦称“瞋面”。陈旸《乐书》说:“唐有瞋面戏,其状以手举足加颈上。”主要演示身体的柔韧程度。

image.png

《唐舞绘》柳肩倒立图

image.pngimage.png

《唐舞绘》柳格倒立图

唐代形体杂技发展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为“叠置伎”的出现。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叠置伎就是“叠罗汉”,俗称“码活”。前引唐代刘言史《观绳伎》中“重肩接立三四层”的诗句,描写的正是叠置伎表演的场景,只是它已被用于难度更大的走绳中了。这种叠置伎的形象在现存于日本的唐代漆绘弹弓和《唐舞绘》上均有反映。其中一幅为四层五人,一幅为四层四人,且下面均有人做辅助保护的姿态。可以说,叠置伎是唐代杂技发展繁荣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当时的形体杂技中还有一项节目“跟斗”,《乐府杂录》中称“筋斗”,亦属杂技的基本功之一。唐崔令钦《教坊记》称:当时的散乐艺人“筋斗裴承恩妹大娘善歌,兄以配竿木候氏”。看来,在唐代长安的教坊之中,筋斗、竿木之类散乐杂技,均应有专科练习。

image.png

唐漆绘弹弓及 《唐舞绘》之叠置伎图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