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文化的彩陶,以花瓣纹、鸟纹、旋纹、西阴纹、连弧纹等最具代表性,广泛分布于关中、晋南、豫西、陇西、汉水上游等地,当代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把渭河流域看作仰韶中期即庙底沟文化时期最发达的文化区。
庙底沟文化根植于晋南至豫西地区,接受半坡文化部分先进的文化因素,吸纳了不同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了从山西翼城北橄遗址北橄一期开始起步的庙底沟文化的发展进程,具有综合优势的早期庙底沟文化在与仍旧绵延不断的半坡文化东西对峙了一段时间后,大约从北橄三期时开始向周边地区渗透、传播,向西占据了半坡文化的大部分领地,并依托于关中盆地的天时地利,庙底沟文化得到了充分发展,最终冲出关中,不断向外传播扩展,对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东部的大河村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甘青地区的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河套地区的白泥窑子文化等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甘青地区彩陶在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基础上绽放得更加耀眼夺目。这些地区对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接受,目前还无法获知是由于人群的流动迁徙抑或是战争的强制使用,但是事实上客观地充分表现出这些地区对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接受,体现了庙底沟文化的繁荣强盛。
可以说,“中国大地庙底沟文化时期就以彩陶为规范性传播符号,与周边诸氏族部落文化结成了大的中华原始文化共同体。西至青海,东至东海,南至长江流域,北至蒙辽地区。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的民族与文化的同一体。其领域之大,文化认同之广且深,历史影响之深且长久,世界罕有其比”。
其中,最具代表的花瓣纹,形状不一,有宛如树叶的所谓“叶片纹”的一个花瓣,还有双瓣式、四瓣式、多瓣的花瓣纹,都是由数量不等的“叶片纹”巧妙构思后组成的花朵。其中,多瓣式存在非常明显的共用叶片现象,即由相邻的几个花朵互相借用彼此的一个花瓣,既使得图案紧凑美观,也使得图案繁缛大气,令人不禁感叹史前工匠构图之巧妙,绘画工艺之精湛,更重要的是,说明史前先民对每个花朵为单元的构图设想是完全成立的,“花”纹就是史前陶工、史前先民所要表达的一种语言,一种文化认同。
杨官寨遗址出土石璧
当代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中认为花与华同音,他直接表述为华(花)人,明确认为今日所言之华人,实为花人,而这里所谓的“花”放在史前文化中来看就是庙底沟文化的花瓣纹。那么,根据这个同音,依据同样的道理,可以进一步推测,华即是表示花,托古之音,由花而来,那么地处庙底沟文化中心位置的华山自然就是花山了。
可以说,在以华(花)山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分布区域内的花瓣纹以及创造庙底沟文化的“花”人群就形成了一个整体,花纹—华(花)山—华(花)人,这就是华(花)人最早的由来,这些隐藏在文化和遗迹之后的人就是依托华(花)山,绘制花纹,缔造辉煌的庙底沟文化的最初华(花)人。
杨官寨遗址出土花瓣纹彩陶壶
(来源:本文摘自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三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西安文化遗产辑录》第二辑,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