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官寨遗址迄今已发现庙底沟文化唯一完整的大型环壕、环壕聚落西门址、中央水利系统、东区成人墓地等设施,是一处经过全面规划、功能齐备的庙底沟文化聚落,首次从整体上构建了一处清晰的庙底沟文化时期聚落的整体布局,为庙底沟文化聚落的研究找到了一把理想的钥匙,对于庙底沟文化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的认识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大型环壕
环壕在远古的石器时代一直是古人用于防御的建筑工事,9000多年前的顺山集遗址、6000多年前的半坡文化姜寨遗址、半坡遗址、鱼化寨遗址,龙山时代的绛县周家庄遗址、禹州瓦店遗址等都发现了人工修建环壕的现象,是人类与自然、人类与不同聚落保持关系的特殊产物,对于后期城市建设中外壕内墙的防御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是仰韶中期的庙底沟文化在环壕类遗存的考古发现方面,一直是空白。
杨官寨遗址聚落平面图
2007—2010年,在杨官寨遗址北部区域的考古过程中,揭示了一处庙底沟文化时期规模巨大,且为目前所知该时期唯一保存完整的大型环壕。环壕平面形状接近规则的梯形,呈现南北段平行、东西段对称的布局,西南角处因地势所限稍有转折。环壕总周长1945米,壕沟内环绕面积达24.5万平方米,壕沟宽10—15米、深3—5米。
在西段环壕中部发现一处门址,这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门址,由门道、两侧环壕、门房、排水沟等设施组成。门道为挖筑环壕时在此处预留的生土过道,宽2—4米,有明显踩踏痕迹,基本与环壕内外活动面处于同一平面,中部略低。门道两侧为向下挖建的壕沟(原编号分别是G8-2和H776),沟内堆积十分丰富,根据土质土色可划分为16小层,7大层。堆积中出土了大量陶、骨及石质文物,陶器有重唇口尖底瓶、卷沿彩陶盆、钵、夹砂罐、筒形罐、大口罐釜、灶、器盖等,还出土陶杯、陶刀、陶环、陶纺轮等小件陶器。石骨器有石铲、石球、石环、骨簪、骨笄[jī]、骨锥等。最为重要的是在1—4层中发现了大量成层分布的器物,出土陶器数量近千件,且这些陶器基本保存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镂空人面像覆盆形器、动物纹彩陶盆、涂朱砂的人面塑残陶器等,这些陶器均为同时期遗址中所罕见。大量完整陶器摆放于此,明显是杨官寨史前先民有意所为,可能与举行的某种宗教活动有关。门道内侧发现两座房址,应为在出入口附近设置的“门房”一类防卫设施,均为地面式房址,保存状况一般,只残留地面和灶坑,房址平面近圆形。F43直径约4.5米,面积约15.5平方米,留有两个门道,一个朝向北侧的通道,一个朝向南侧。F44直径约6.5米,面积约34平方米,门道不清。还在环壕内侧、房址北侧发现一条小沟与环壕相接,沟宽0.55米、深0.5米,可能是排水沟类遗迹。
杨官寨遗址环壕西门址航拍
环壕西部转折处(G8-3),位于西段环壕略偏南处,平面形状近圆弧转角,形成115°左右的夹角。呈较深的沟槽状,口宽底窄,已揭露部分长约32米、口宽7—12米,暂未发掘结束,出土部分完整陶器。
环壕西南段(G8-4),呈西北—东南走向。通过对环境外围的发物掘情况可知,环壕在此处向内转折的主要原因是外围地势较低洼,充分说明先民在挖建环壕时并未利用自然冲沟,而是全部由人工挖建而成,也反映出史前先民在修建环壕时,经过前期的勘查、整体设计与规划。该段壕沟口宽底窄。横剖面呈倒梯形,内侧较陡,口宽8—10米、底宽3—4.5米、深5.4—5.8米。G8-4内的堆积十分丰富,根据土质土色可划分为16层。堆积中出土了大量陶、骨及石质遗物,陶器有重唇口尖底瓶、卷沿彩陶盆、钵、夹砂罐、筒形罐、大口罐、釜、灶、器盖等。其中出土的陶祖在同时期其他遗址中十分少见,系用细泥捏制而成,制作十分形象,可能是当时社会性别崇拜的产物。石骨器有石铲、石球、石环、骨簪、骨笄、骨锥等。另在层内发现有一个残存的牛头骨,经初步鉴定为原始牛,这也是目前所知国内年代最晚的原始牛考古材料,可能是原始牛向黄牛演变的重要证据。该区域发掘的其他遗迹有房址、灶、瓮棺葬、灰坑、陶窑、水沟等。
杨官寨建址环壕西南角等值线与正射影像叠加图
环壕东北角(G1)是环壕东北转角,夹角近120°,是东段环壕与北段环壕的连接区域。呈较深的沟槽状,西北—东南走向,口宽底窄,沟壁较直,底面较为平整。揭露部分长约95米、上口宽8—9.7米、底宽约3.7米、深3.35米。环壕内发现了大量文化遗存。遗物主要有尖底瓶、卷沿曲腹盆、夹砂罐等陶器,还发现了各类骨器及少量的石器。
杨官寨遗址大型环壕是目前为止唯一完整的庙底沟文化环壕聚落,该环壕平面布局与关中地区半坡文化时期的聚落布局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西安半坡、鱼化寨、临潼姜寨等遗址的环壕均为不甚规则的圆形,而杨官寨遗址发现的环壕平面形状接近梯形,已经出现中轴对称的布局,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城市对称布局的萌芽阶段,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和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环壕的体量也有了大幅增加,半坡遗址环壕残存长度约300米,口宽6—8米,环壕内面积约2万平方米。
姜寨遗址揭露面积大,聚落布局清晰,环壕可分为4段(另说3段),总长度约270米,西端利用河流断面,形成封闭完整的环壕类防御体系,其宽1.6—3.2米、深1.5—2.4米,环绕面积约3.36万平方米。鱼化寨遗址的环壕为内外双重结构,内壕G1基本呈圆形,直径约130米,壕沟内环绕面积约1.3万平方米;外壕G2大体呈多边形,残存长度约360米,复原长度约750米,壕沟内环绕面积(残存)约3万平方米。而杨官寨遗址的环壕周长可达1945米,环绕面积24.5万平方米,壕宽10—15米、深3—4.5米。由此可见环壕内的面积、规格由半坡文化时期到庙底沟文化时期有了大幅度增加。而且,根据环壕西门址、西南角、东北角等区域的解剖发掘结果初步计算,环壕的建设出土方量达11万立方米。如此浩大的工程与遗址中工具类遗存十分少见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施工过程仅靠杨官寨遗址聚落内的先民,很难在短期内完成。
(来源:本文摘自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三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西安文化遗产辑录》第二辑,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