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MPS)
您是否遇到过有以下这些特征的儿童?
面部异样、关节僵硬/挛缩、骨骼异常、生长发育迟缓并伴有心脏损害、肝脾肿大、认知功能障碍、听力受损......
面对这些症状要警惕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PSⅠ)的可能!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PSⅠ)是属于溶酶体贮积症的一组疾病,据报道,每10万出生人口中有0.11例(中国台湾)至3.62例,目前,MPS I型的诊断方法在各国并不统一。部分患者可能未就诊或误诊,延迟诊断比较普遍。
01什么是黏多糖贮积症
黏多糖贮积症(MPS)属于溶酶体贮积症的一组疾病,由于人体细胞溶酶体内黏多糖水解酶的活性减低或丧失,导致黏多糖(GAG)不能被降解,贮积在细胞内,最终导致多器官组织的损伤和功能减退。MPS已被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根据缺陷酶的不同,MPS 可分为7种亚型。其中,MPS Ⅰ是由于IDUA基因突变引起体内降解黏多糖的溶酶体酶α-L-艾杜糖苷酶活性缺乏所致,全球估计的新生儿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
MPS Ⅰ的诊疗具有以下几大难题:
1、早期诊断困难
MPS I的临床表现十分广泛,多累及骨骼、内脏器官、感官和神经系统。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疾病知晓率低,“黏宝宝”们常被延误诊断。据调查,MPS患者确诊前平均求诊6次,最多可达50次,被误诊次数最多可达24次。
2、疾病进展快,危及生命
MPSⅠ可分为重型和亚重型两种表型。重型患儿多于1岁左右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迟滞,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呈渐进性加重趋势,且进展较快,平均寿命不超过10年。亚重型患儿多于4~9岁发病,认知功能正常或稍有延迟,寿命相对较长。
02如何辨别黏多糖贮积症
至少具有以下一种症状:
出生时皮肤大片状蒙古斑
腹股沟/脐疝
驼背或脊柱后凸侧弯
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常可见爪型手)
面容粗陋/异常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肝脾肿大
角膜浑浊
听力损失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心脏瓣膜病
生长迟缓
认知功能障碍
腕管综合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