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薪火
商周时期,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或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沃盥”即洗手。《礼记·内则》有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也就是说,用流水来冲洗贵族的双手,由年长者持匜在上方淋浇,由年幼者端盘在下方承接弃水,洗完后用布巾擦手。
《晋文公复国图》卷之《奉匜沃盥》 南宋·李唐
如此看来,古人沃盥可不像今天我们只是为了讲卫生那么简单,它是等级和礼制的象征,从用具到流程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
沃盥器具都是配套出现的。西周中期前段多以“盘盉(hé)”相配,而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则多为“盘匜”相配。盉、匜是注水器,用以浇水于手;盘则为承水器,用来承接弃水。
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件春秋时期的晋国礼器——晋公盘,看看2600年前晋国国君为女儿陪嫁的盘到底是什么样的。
晋公盘,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高11.7厘米,口径40厘米,总重7000余克。浅腹平底,窄平沿外折,腹侧有一对附耳,耳内侧有一对横梁与盘沿相连。
外腹部饰有29组蟠螭纹,每组为双螭交缠,中心对称。
盘底的边缘三个支足为圆雕裸体人形,裸人双膝跪地,双臂向后背负着盘体。
盘内铸有36个水生动物,其中19个圆雕,17个浅浮雕,交替排列成5个同心圆:中心独立一只圆雕的水鸟;一对浮雕蟠龙环绕其外;双龙外侧围绕四只水鸟,相邻水鸟间都有一只浮雕鳖;往外一圈,是三只青蛙和三条肥鱼(如果按照间隔排列的规律,应该还有一蛙一鱼);最外圈是四只蹲守的蟾蜍和四只游动的鳖交错排列,另有七只游泳状浮雕青蛙穿插其中;盘内壁上也饰有四条鱼纹。
这些小动物的平均长度也就几厘米,数量种类之多在青铜器中也实属少见。圆雕与浮雕技法交替运用,将立体与平面完美结合,丰富了视觉感受。
最为绝妙的是,19个圆雕动物均可作360度旋转,水鸟的上喙与头部并非一体,鸟嘴可以开合,鳖头也能自如伸缩。试想一下,沃盥之时,匜中之水浇注于手,又顺势注入盘中,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小动物们都随之旋转起来,水鸟的嘴一张一合,呆头鳖的头一伸一缩,鱼儿、青蛙也是若隐若现,瞬间冰冷的铜盘成为一方充满生机活力的池塘,鸟儿叽叽喳喳,游鱼、青蛙嬉戏追逐,这该是何等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景。
那么,如此巧夺天工的青铜盘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圆雕小动物体内都有一个与盘体相连的垂直支柱,支柱与圆雕体内保持一定的空隙,这样水鸟与游鱼就可以在上面作360度的旋转了。支柱大致可分为两种:对于水平度要求低的使用比较简单的蘑菇形支柱,如蹲坐的蟾蜍;对水平度要求高的则要使用榫卯结构,支柱顶是圆锥形的榫头,动物内侧留有卯口,两者间留有非常窄的间隙。不论那种结构,都不能让支柱与圆雕相粘连,也不能让圆雕从支柱上脱落下来。
故而器物整体采用分铸铸接的方法。先制作支柱,然后在浇筑圆雕动物时,将没入动物体内的支柱头上裹上薄泥,最后把动物体内的支柱与盘体进行铸接。
面对如此精妙绝伦的构思设计,如此炉火纯青的铸造工艺,我们不得不感佩古人的智慧与创造之力。
但是,要说晋公盘最为珍贵的则是盘内壁的铭文。铭文共有七处,每处三行,共183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文中晋公首先追溯了先祖、父辈的丰功伟绩,然后又表明自己效仿先祖、建立霸业的雄心壮志,最后则是对于长女嫁于楚国后的希冀与祝愿。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位一国之君对女儿的深沉父爱,希望凭借强大的国力护佑女儿在异国他乡平安喜乐。
那么,这个为女儿作器的晋公到底是谁呢?据专家考证,他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重耳。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