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蓝田猿人遗址:蓝田新生代地层——“聚宝盆”
发布时间:2022-06-24  作者:  来源:学习强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分享到:

蓝田猿人的发现,与蓝田独特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早在20世纪30年代,蓝田盆地发育良好的新生代地层和巨大的科学考察潜力就引起科学家的注意,20世纪50年代,西北大学张伯声等地质科学家们对渭河谷地秦岭北麓一带地质构造运动与阶地形成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渭河谷地是地堑形成的结果,在地质运动过程中,造成了秦岭北麓大断层的复杂形势。尤其是骊山的垂直上升隆起形成的孤悬地垒与灞河谷地的下陷所形成的独特的地质构造,在蓝田一带形成丰厚的第三纪至第四纪沉积物。

第三纪、第四纪是划分地质年代的术语,属于新生代的不同分期。地质学上把新生代分为第三纪(6600万年前至258万年前)、第四纪(258万年前至今)。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和地层遗留物对于地球生物的研究意义巨大,一直都是地质历史所重点探查和研究的对象。新生代的始新世时期距今约6000万年,是研究古脊椎动物和人类演变最重要的时期。1959年,科学家们分别在蓝田地区发现了一个良好的地质剖面,采集了许多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从而开启了蓝田科学考察的新时代。

image.png

蓝田公王岭 1966年发掘地层剖面图(摘自戴尔俭 许春华《蓝田旧石器的新材料和蓝田猿人文化》)

对此,参加第一次公王岭考察的黄慰文先生说:“对科学家来说,蓝田更是一个诱人的‘聚宝盆’。这个南依秦岭、北临骊山,占据着‘汾(河)渭(河)地堑’东南一角的盆地,在自新生代始新世以来的5000多万年期间,接受从持续上升的秦岭和骊山上不断冲刷下来的泥沙和石块,加上风力从遥远的西北戈壁和沙漠吹来的黄土,逐渐建造起一层又一层的巨厚岩层,仅出露地面的就有1300多米厚。像蓝田这样保存完整,又出露良好的新生代盆地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亚洲也不多见。”“在这些地层里蕴藏着各时代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和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蓝田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1964年主持公王岭发掘的贾兰坡先生对此也明确表示:“陕西蓝田地区的‘新生代’地层保存得很完全,从大约6000万年前的始新世起一直到现在,各个时代的地层几乎都有了代表。过去在我国其他地方虽然分别建立了许多不同时代的标准地层剖面,但从未发现过如此完整的。特别重要的是在蓝田地区不同的地层中都发现了丰富或比较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对鉴定地层时代和研究脊椎动物的演化与分布有着重大的意义。”

(来源:本文摘自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三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西安文化遗产辑录》第二辑,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