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为三重檐歇山顶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建于高大的青砖台基之上。鼓楼的构造技术,在应用了唐朝风格、宋代建筑规则的基础上又有不少创新。全楼结构无一铁钉,楼檐和平座都使用了斗拱构造原理,外观楼体古雅雄健,富有民族特色。建筑整体高34米,由9米高的台基及25米高的歇山顶重檐两层木结构组成。600多年来,鼓楼虽经过多次修缮仍保持着原有的建筑特点。
鼓楼侧面基座与重檐歇山顶
西安鼓楼是典型的高台基木结构古建筑。其中高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台基下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拱券门洞,台基内部主要为人工分层夯实的素填土,外部为青砖砌筑。与普通木结构古建筑相比,其特点是台基下面拥有一个高高的人工基础,整个高台基构造,大致顺序是按打木桩、圆木筏形层、碎砖黏土层、灰土层,再进行砖砌墙体五个步骤逐步实施。木桩层和圆木筏形层采用类似现代的桩基础形式,木桩上有圆木作为承台,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防止上部木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降,保证了鼓楼上部木结构的安全稳定。圆木层上面是碎砖黏土层和灰土层,碎砖黏土层一般是由一层碎砖一层黏土夯实而成;灰土中一般会加入糯米一层,可以有效地加强基础灰土的黏结力。如果发生地震,基础的木柱会出现一定的变形,而圆木层则可以相对滑动,这样就起到了减震的效果;木承台上面的人工夯土层特别是灰土层,由于加入了糯米层,就使得夯土层变柔,起到了隔震耗能的作用。
鼓楼主体建筑建于基座的中心,面阔七间,长38.6米;进深三间,长19.8米,楼身为两层,底层四周设有回廊。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重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通高中心柱12根、周围有20根木柱。中间立柱高18米,边柱高13.2米,柱直径为680—700毫米。鼓楼的主梁截面尺寸大致为600毫米×400毫米,柱下端支承在台基柱础上,木柱之间由较大高跨比的梁连接,梁与柱采用榫卯连接,形成歇山顶式木框架。
鼓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整个建筑层次分明,雄浑博大。登楼的青砖台阶设在砖台基的两侧,在第一层楼的西侧有木楼梯可登上二层。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雕梁画栋,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鼓楼的柱础与木柱的连接形式是我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之一。这种连接方式是木柱直接浮搁在柱础石的水平顶面上,使得上部木结构与下部基座断离开来,因此木柱柱根是不会传递弯矩的,这就改变了结构的内力传递方式。柱础只对柱根提供竖向支持力和一定的水平摩擦力,既可适当地滑移又可发生转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这种滑动趋势随着地震作用的增大越加明显,从而减轻了地震对上部木结构的试压作用。这种处理方法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一大特点,类似现代的隔震处理,起到一定的隔震作用。此外,柱础石可以有效地保证木柱柱根的木材不被腐蚀,提高了木柱的耐久性能。
同样,鼓楼的建筑彩绘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以浓艳色彩描绘的各种图案,既有装饰效果,又可保护木材。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建筑色彩的使用同样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金、珠、黄最尊贵的和玺彩绘为第一等,只用于象征皇权的帝王贵族的建筑;青、绿的旋子彩绘次之,用于文武百官的宅第;苏式彩绘则位居第三。西安鼓楼上分别使用了和玺彩绘和旋子彩绘,并绘有沥粉金龙,成为古建筑彩绘的精品之作。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西安鼓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
(来源: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西安文化遗产辑录》,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