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景云钟,是西安钟楼最重要的文物,铸成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钟身正面铸有唐睿宗李旦亲撰并书写的铭文,共292字。铸成以后,声音洪亮悦耳,深得唐睿宗喜爱,所以建楼珍藏。该钟以铜锡合金铸成,重6000千克,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165厘米。钟身铸有可调节音律的“蒲牢”形钟乳,以及飞天、朱雀、鹤、狮、龙、牛、祥云等图案。铭文字体为稍参篆[zhuàn]隶的楷书,景云钟的铸造工艺是极为高超的,而钟体上的铭文也同样是极为珍贵的书法艺术品。这种集铸、撰、书于皇帝一身的情况在古代彝[yí]器中确属罕见。铭文内容宣扬道教教义,赞扬道教的神秘玄妙,阐述景龙观的来历以及钟的制作经过,等等。如前所述,最初悬挂于钟楼。清末,随着观宇的毁坏,景云钟先是就近移到南院门的“劝工陈列所”,1915年又归藏陕西图书馆,1953年移至陕西省博物馆即西安碑林收藏,如今作为国宝级文物被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于二门里东亭内,禁止出境展览。1964年,为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世界名钟大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程前来西安碑林,敲响了千年古钟,录制了清脆嘹亮的钟声,送往日本参赛,景云钟因此获得“世界名钟”的称号。也是这一次录音,被用于年复一年辞旧迎新的钟声。西安电报大楼的整点报时声也是来源于此。景云钟何以在此时敲响,而在明代“禁声”?这留给人们神秘的想象空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唐景云钟
钟楼的西北角现在悬挂的“唐景云钟”,是1996年西安市按照1:1的比例仿制的,仅仅是个象征。虽然已不再具有报时的功用,但是逢年过节时依然会被敲响,祈福求安。仿制的景云钟外观与原钟相似,通高2.45米,重6500千克,钟裙外径1.65米,纹饰、铭文酷似原钟,音质嘹亮雄浑,可与原钟媲美。经多方努力,1997年1月30日,沉寂了数百年的晨钟暮鼓再次在古城响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每当除夕之夜,将其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2000年景云钟还登上过中国邮票,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钟”。
碑刻也是西安钟楼重要的文物资料。西安钟楼一层大厅的西墙上分别镶嵌着三方碑刻。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载;第二方是由陕西监察御使龚懋[mào]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第三方是清乾隆五年(1740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其中,《钟楼东迁歌》诗中对钟楼热情赞颂;《重修西安钟楼记》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三块碑刻将钟楼的历史作用和价值作了恰如其分的记录和评价。
此外,现钟楼上还陈列有多幅齐白石真迹,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分别为《墨虾》《牵牛花》《芦苇螃蟹》《枇杷图》《芭蕉青蛙》《鹌鹑与雁来红》《棕榈小鸡》《红梅喜鹊》《松荫图》《夏荷鸳鸯》及一副篆书对联。其尺幅之大、题材之丰、运笔之辣、设色之雅、构图之精,无不令人赞叹。这些作品都是1953年(农历癸巳年)齐白石老人93岁时所作并赠予钟楼珍藏的。
(来源: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西安文化遗产辑录》,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