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西安碑林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高峰期,这与清代金石学的复兴和鼎盛密不可分。乾嘉考据之学的兴盛,给一度黯淡的金石学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也促成了西安碑林的快速壮大,这首先就体现在藏石数量和种类的大幅度增加上。1935年,张知道在《西京碑林》中列碑目494种,1424石,这些碑刻绝大多数是清末已收藏在碑林的。另外,还增加了墓志、石刻造像、经幢、石刻线画等不同类别。其次,清代对碑林、孔庙和府县三学的整修有文字可考者有14次,其中单独对碑林进行整修的就有4次,且专门立碑记事,摆脱了过去碑林作为孔庙、府学附属的认识。乾隆年间,毕沅任陕西巡抚,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碑林的具体方案,碑林由巡抚衙门直接负责管理,将石碑按时代加以排列,设栏杆加以防护、令有司加以掌管、限制拓印等,这此措施较前代单一的维护整修有显著的进步。不仅如此,毕沅痛心秦汉旧都众多碑刻均散落于野,于是发动幕僚和各级官吏大范围搜罗关中遗存的历代碑刻,将之移放到碑林保存,一下子扩大了碑林的规模。嘉庆之后,“西安碑林”遂名闻天下,成为石刻渊薮[sǒu]之所。
民国伊始,碑林由陕西省立图书馆接收,迈出了走向现代化博物馆的第一步。碑林由图书馆代管期间,馆长朱先照主持编辑了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份正规的碑林藏石目录《图书馆所管碑林碑目表》。这份目录,不但为研究清末民初的碑林藏石提供了珍贵资料,也阐述了时人收藏保护碑石文物的主要原则。除此之外,碑林第一份成文的管理规则和以碑林为题材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物也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1935年,在黄文弼先生的倡议下,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和陕西省政府联合整修西安碑林的计划被行政院批准。虽然工程进度在抗战爆发的影响下艰难推进,但国难当头,各有关方面仍积极筹措款项和物资,使这次整修工程善始善终。这是近代以来最大的一次整修,碑林的建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除部分照旧翻新外,绝大部分区域均拆旧盖新,共建成陈列室八所、卷栅三所、游廊六所以及其他辅助建筑,为今日碑林的格局奠定了基础。整修工程竣工前后,于右任捐归陕西公有的“鸳鸯七志斋藏石”如期移至碑林,这是碑林在藏石方面的最大变化,也是碑林有史以来增加藏石最多的一次。1937—1938年的大规模整修,不仅使碑林的建筑、陈列和收藏焕然改观,而且以此为契机,成立了碑林有史以来第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1938年5月1日,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时任陕西考古会委员长的张鹏一担任主任委员。随后,《陕西省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暂行规程》及《办事细则》《拓印碑帖规则》《游览规则》等规章制度相继公布实施,碑林自此取得了独立的社会地位。1939年4月,管理委员会又提出了保护珍贵碑石的方案,以加固和埋藏的办法避免它们在日军空袭中被毁。这项防护工程由曹仲谦具体负责,在重重困难中缓慢推进,直至1940年6月方告完成。幸有英勇的中国军队坚强抵抗在黄河两岸,日寇的铁蹄未能踏进潼关,碑林藏石安然无恙,在民族危亡的重要关口,不屈不挠的碑林人以坚强的意志守护着国家宝藏。
鸳鸯七志斋藏石
1944年6月,陕西第一座现代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碑林管理委员会的行政职能被博物馆取代。新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址设在西安碑林,主要藏品和基本陈列仍以西安碑林为基本格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存续期间,曹仲谦馆长及博物馆同仁克服人才资源匮乏、经费捉襟见肘的困难,无私奉献,为碑林藏石的扩充和展示环境的改善,作出了弥足珍贵的贡献。此时,中国大地上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中华民族即将迎来新的历史纪元,饱经沧桑的碑林,怀抱国故,坚守一隅,也期待着巨变之后的焕然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与博物馆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西安碑林也得到了此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发展机遇。1949年7月,西安市军管会接收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0年5月,改馆名为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隶属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馆长由曹仲谦担任。1952年7月,武伯纶接替曹仲谦任馆长。11月,改馆名为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馆名为陕西省博物馆,隶属陕西省文化局,仍由武伯纶担任馆长。在此期间,政府还拨出专款,对碑林各展室和孔庙房屋进行了一次全面翻修,对陈列加以调整,并按照当时的标准,对碑林藏石进行清理和剔除。总之,从20世纪50年代起,陕西省博物馆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藏品数量大幅增加,藏品种类不断丰富。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作为重要文化遗产的碑林正式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法律的保护。
“文化大革命”期间,陕西省博物馆全体职工不顾个人安危,奋力保护馆藏文物,参加文物普查,从全省各地将大量亟待保护的碑刻运抵碑林加以保护,组织陈列展览,使博物馆的正常秩序渐渐恢复,日常的维护修葺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20世纪50至70年代,周总理的三次来访极大地促进了碑林事业的发展,也促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和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独立建馆。1977年起,在陕西新建一座博物馆的计划就提到了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上,然而,由于许多重大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建馆计划也因此搁置,直至1991年6月,陕西历史博物馆才最终落成开放。与此同时,陕西省博物馆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原有馆藏文物一分为二:西安碑林、石刻文物、与书法相关的文物和古籍文献,留原址保存;此外所有历史文物,移交给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进行收藏和陈列。1993年1月,以西安碑林为主体的旧馆正式更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成为一座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石、墓志、石刻艺术品和古籍文献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西安碑林向现代博物馆转化的过程至此完成。
经过几代碑林人的不懈努力,今日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已形成了以孔庙古建筑群和碑林为中心,东有宗教类石刻艺术馆,西有陵墓类石刻艺术室的“一轴两翼”展陈格局。
(来源: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西安文化遗产辑录》,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