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万象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星空万象
穿云越雨见彩虹
发布时间:2024-08-12  作者:  来源: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分享到:

南方的悠扬的夏日里,总会在不经意间邂逅一场“太阳雨”,正如刘禹锡在《竹枝词》中描写的那样,“东边日出西边雨”。随后出现的便是让街边孩童兴奋不已的彩虹。我们惊讶于它多彩的颜色,好似绸缎横跨在地平线的两端,讶异之余,更想知道其背后的原理,也想留住这一抹“独”属于夏日的美妙。


彩虹是什么?

彩虹,本质上是大气中的一种光学现象,主要是由太阳光的色散作用引起的。从表面上看,太阳光好像是白光,但实际上,是由于太阳光中不同颜色的光重合在一起而呈现为白色。当我们用一个三棱镜将光“散开”,就能观察到太阳光经过棱镜后被分散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顺序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如果手边没有棱镜的话,可以参考电视剧《寻秦记》中的一个片段,主角项少龙想求助杀手善柔,作为交换条件善柔要求拿到天上的彩虹,项少龙利用现代智慧拿出三棱镜折射一道彩虹在善柔手中(图1)利用的就是上述原理。


1.png

图1 项少龙利用三棱镜在善柔手中折射一道“彩虹”

彩虹是如何形成的?

然而,空气中是不存在光的色散时所要用到的“三棱镜”的,太阳光又是如何形成彩虹的呢?这是因为空气中是有一定水分的,大部分时候空气中的水分以气态水的形式存在,而当下过雨后,一部分水以小液滴的形式飘浮在空气中,当太阳光照射到小液滴上时,这些小液滴就充当起了一个个“三棱镜”的角色,它们将白光分解为上文提及到的七种单色光。

具体的实现过程是这样的(见图2)首先太阳光从空气射入小液滴,由于太阳光传播的媒介发生了改变,此时会发生一次折射。而组成太阳光的各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其中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折射率最大,其余各色光介于两者之间。折射后太阳光产生分光并继续在液滴内传播,遇到液滴的另一界面时被反射回到液滴内部。当再一次遇到液滴的界面时,此光束就以彩色光带的形式再一次被折射回到空气中。由于空气中液滴的数量众多,经过折射和反射的彩色光带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天空中的彩虹。

2.png

图2 彩虹形成的原理 (图源:维基百科)

双虹是怎么形成的?

有的时候,我们会在天空中观察到双彩虹出现的胜景,比如图3中的情形。古籍中也对此有所记载,《尔雅·释天》中写道:“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在图3中,可以发现双虹中外侧的彩虹颜色要比内侧彩虹的颜色稍微暗淡一些,我们称外侧的彩虹为副虹,也就是古语中的“霓”,内侧色彩更为鲜艳的彩虹被成为主虹,也就是古语中的“虹”。主虹和副虹之间较暗的区域被称为“亚历山大带”。

3.png

图3在清华大学紫荆操场拍摄到的“双虹”

此外,通过比较主虹和副虹,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另一个特征,即两者的颜色排布是正好相反的。内侧的主虹是红光在最外层,紫光在最内层;而外侧的副虹则正好相反,红光在最内层,紫光在最外层。

那么双虹,或者更专业的说法——霓虹,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两条彩色条带的排布正好相反呢?具体的原理我们可以参见图4

4.png


图4 “双虹”形成的原理 (图源:维基百科)

主虹的形成过程我们已经在前文进行了说明,在图4中太阳光经过1次液滴内部的光的折射、1次反射以及第二次的折射过程形成了主虹;而副虹则是比主虹更为复杂,太阳光通过折射进入液滴后,在液滴内部进行了2次反射,最后才通过第二次的折射进入了空气中形成副虹。由于副虹比主虹多经历了一次反射,所以其太阳光能量有所减弱,且副虹散布的空间会更为宽广,故副虹的颜色会比主虹的更为暗淡一些

至于主虹和副虹的颜色排布相反,则是因为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因而经过两次反射和两次折射后偏离的角度是所有单色光中最小的,因而红光会出现在副虹的内侧,与之对应地,紫光会出现在副虹的外侧。

实际上,所有的彩虹都是双虹,但由于副虹的光线强度总是弱于主虹,大多时候因为副虹光线太弱而无法为肉眼所观察到。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既然太阳光能在液滴内部经过两次反射形成“霓虹”,那么是否有可能经过三次、四次乃至更多的反射形成对应数量的彩虹条带呢?答案是肯定的,但由于在实际的观测中,太阳光在液滴中经过三次及以上的反射后,其能量已经非常微弱了,因而它们的色彩也更为暗淡,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法观察到的。

到此为止,我们介绍了太阳光的色散过程、彩虹形成的原理以及霓虹形成的原因,介于篇幅的问题,暂时不再对更多的内容进行解析,如若有兴趣,可在公众号留言区阐述你想问的更多科学问题,我们可以一同进行探讨。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