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博览
随着中国科技加速发展,中国企业正以全新姿态迈出国门。从生物科技到新能源,从消费电子到AI大模型,科技企业出海“掘金”浪潮迭起,积极汇入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竞争大潮中。
中国科技企业开启“大航海”
手持一台相机大小的设备,对着缺失了一条胳膊的孩子进行一番3D扫描,制作假肢的一步就完成了。在欧洲,一位医生使用小巧的3D扫描仪,为自己的孩子制作了一个适配度更高的假肢。
研制这台3D扫描仪的是中国企业知象光电。公司成立于2014年,在2020年启动出海。截至目前,这些在智能硬件、医疗成像、元宇宙等领域落地的3D扫描仪等产品已经销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卖到了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海外业务已成为重要收入来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在孟加拉国,基于中国的支付与安全科技支持,500万失去收入来源的家庭获得了政府通过电子钱包发放的援助金。“以往我们线上开户需要去线下网点提交资料,再由网点将材料定期批量运送至中转站,完成人工审核、电子注册等多个步骤。一整条线下流程走下来,大概需要数天到十余天不等,期间还会出现很多错误,不得不重新验证。”当地工作人员回忆。如今,基于蚂蚁数科旗下的ZOLOZ智能化可信身份认证技术,这些问题得以解决。过去一年,蚂蚁数科的海外营收实现快速增长,同比增长超过300%。
几个月前,由北京企业海德利森设计制造并提供整体EPC(工程总承包)服务的迪拜首座加氢站正式亮相。在中国建了140多座加氢站后,这家企业开始“掘金”中东。今年,他们还将在欧洲交付几座加氢站。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组的巨大机遇期,近几年,中国科技企业纷纷将全球化作为重要的战略布局,开启“大航海”时代。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近日公开表示,全球化已成为中国企业必答题,“不出海,就出局。”
白热化竞争下觅新机
国际市场的广阔空间,吸引着中国企业出海寻找新机遇。“在一些东南亚、南美国家,其工业有一定程度发展,但激光使用率不足,设备装机量很少,欧美的激光设备又过于昂贵,这是我们很好的目标市场。”一家中国激光设备商说道。
“不可能一直待在摇篮里。”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路江涌看来,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演变,从自主技术和国内市场主导的国内循环走向由全球技术和全球市场构成的国际循环已是大势所趋。而中国企业在长久的高度竞争中,已经积累了相对充足的技术和能力,出海是企业发展阶段中必须面对的选择和考题,中国已经走向技术与市场驱动的阶段。
寻求更可观的利润空间,是不少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重要驱动力。以大模型行业为例,进入2024年,期盼中的应用爆发还未出现,国内大模型公司却掀起了“价格战”。在国内竞争白热化的同时,商汤、阿里、零一万物等大模型企业也纷纷走向海外,东南亚、北美、欧洲、拉丁美洲以及中东、北非等市场遍布国产大模型“出海”踪迹。
零一万物创始人兼CEO李开复表示,从大模型服务来看,美国等国际市场有更好的付费意愿和消费习惯。因此,零一万物在进入国内市场之前,已率先在国际市场试水并取得了积极反馈。
一位AI应用投资人也表示,相比于国内用户,海外用户的付费意愿、付费习惯都明显更好,更容易跑通AI大模型的盈利模式。此外,在一些领域海外监管环境相对宽松,例如社交陪伴类产品在海外面临的监管风险较小,这也让不少企业看到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国际创业须克服多重挑战
比起“出海”这个词,路江涌更愿意用“国际创业”这一表述来提及中国企业出海。“创业本就不易,还要出国做,难度就更大。”他说,当前中国企业出海主要面临文化距离、制度距离、地理距离、经济距离这四种距离,以及与之一一对应的四类挑战——新来者挑战、局外者挑战、弱小者挑战和外来者挑战。
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当地遭遇本土化挑战的案例不胜枚举。海德利森相关负责人回忆,在迪拜建设加氢站时,由于企业配置的电缆不符合当地安全标准,只得临时更换。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政企数字化转型部副主任罗欧认为,在出海过程中,企业需要提高合规性问题防范意识,加强本地化运营和跨文化管理,提前进行海外知识产权布局。
(记者 孙奇茹)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