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有关部门近期联合印发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聚焦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出台的相关具体举措,内容涉及关键衡量指标、重点开发领域以及配套条件支持等多方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规模化发展的政策环境日渐完备,扩容提质的时机、条件都较为有利。
标识解析的意义,相当于为工业互联网中每一个物理实体与数字对象赋予了“身份证”。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不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技术和设备之间的关联与互动,从本质上看,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带动的也不只是相关技术及应用场景的日渐丰富,更包括整个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的加速完善,对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这类作用主要体现在带动供应商形成链式发展,推动形成宝贵的工业生产数据资源,通过强化技术供给催生有效市场需求等方面。
标识解析离不开节点供应商,好的供应商是技术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设备实体产生的工艺记录和关键数据被准确标识和记录,更好推动数字标识技术与工业实际生产领域紧密结合,避免形成“技术空转”,有利于加快推动相关数字技术迅速向生产领域扩展。随着市场竞争筛选作用的发挥,供应商自身素质、运营实力、管理水平也都可以实现扩容,进一步丰富了产业链生态,链条上的经营主体联系程度进一步密切。
数据资源是工业互联网运行的重要产出,同时也被转化为重要的“投入”。工业各细分领域、各行业按照产业分工、产业链逻辑耦合运转形成的各类数据,在标识解析体系下就产生了额外的附加值。随着数据应用场景的丰富,数据资源对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产业图谱完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方面的作用都将得到进一步显现。
从技术应用的角度看,如果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看作是供给优化,那么这种优化也必将催生更多的市场需求。现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很多场景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全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形成实实在在的物质沉淀,一个关键点就在于缺少现实的需求作支撑。随着标识编码和解析系统的完备、政策保障力度的提升,以及辅助生产控制与决策的迭代次数、试验次数增加,相关的需求场景就会越来越清晰,形成供给和需求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良性互动的局面。
标识解析体系的关键是加快实现由“建”到“用”,这还需要一个完善条件、强化保障、制度设计的过程。实现这一目标,场景应用拓展、提升规模应用水平、持续强化技术创新必不可少。场景一定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应形成工业互联网上下游协同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场景创新的合力,而不是供应商单打独斗的“内卷”。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形成一定形式的联盟,形成场景应用案例共享,这些都有助于行业场景的创新。
规模应用水平的提升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联系密切。提升节点解析能力,要在节点数量上实现稳定有序增长,科学合理的规划、多元资金的投入,两者有机结合,解析的能力才能持续提升,标识解析机制才有向更多行业拓展的可能。规模化应用不仅是规模化普及,还要根据各区域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阶段水平,结合实际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稳慎推进。
持续强化技术创新更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扩容提质的关键。应持续加强标识解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不断提升与各类系统、软件的适配程度。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安全保障机制也要同步配套,技术创新是安全前提下的创新,要加快探索分级分类管理,提升安全保障的系统性,强化保障能力。
从更大的范畴看,标识解析机制作为微观领域的一项技术,对推动整个工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都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这一技术影响的不只是工业领域,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以小见大正是其生命力所在。
(作者魏琪嘉,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