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临床工作者及患者家属们不难发现,脑卒中患者会出现情绪心理问题,表现为持续情感低落、易激惹、活动时过度恐惧等。可能有些人认为相比于疾病本身,这些心理问题对患者的危害微乎其微或不值得关注,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此类问题发生率较高,可发生在卒中后各时期,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极大,对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明显负性作用,严重影响神经功能恢复。
一、卒中患者情绪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阶段可分为4期:
1、最初为震惊和否认期:患者对突如其来的症状始料不及,对康复治疗的期望过高,忧伤、悲观、苦闷情绪较轻,表现为较为被动的接受康复治疗
2、愤怒期:患者在否认患病事实的同时,还会存有一些希望。但发现事实无法改变时会产生巨大的愤怒,此时患者整体对治疗比较排斥。
3、抑郁期:患者心情苦闷、沮丧、无助甚至绝望,有早醒、体重下降、自杀观念等。同时,可伴有认知障碍,如记忆和注意力下降,躯体化症状如恶心、腹胀、心慌、卒中后疲劳、疼痛等,甚至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4、适应期:承认并接受现实,放弃幻想,对康复训练较为积极,抑郁情绪减轻或消失。
另外,在以上任何时期,部分患者由于既往的经历、周围环境、性格特点、病灶位置等因素导致运动时极度恐惧,害怕跌倒,不敢站立及行走,严重影响运动功能的恢复。
二、卒中后出现心理问题如何识别和筛查?
卒中后心理问题需要早筛查、勤筛查、早治疗。可以通过观察以下危险因素进行早期识别。
(1)临床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 病程、病史、家族史等;
(2)神经影像学危险因素包括:病灶部位、病灶大小、数目等;
(3)社会因素包含:人格特征、社会功能、社会家庭角色转变、社会支持度、社会家庭环境等。
对卒中后患者进行风险因素评估,包括卒中后生存状态、功能依赖、认知损害、既往抑郁史、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若有2个及以上的风险因素则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经以上筛查阳性的卒中患者,需进一步到专科就诊进行量表评估,以判断症状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由于目前国内卒中人群数量非常庞大,故推荐使用一些简便易行的问卷用以筛选,例如 “90秒四问题提问法”或者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量表。若“90秒四问题提问法”的回答均为阳性,或PHQ-9量表的前两项(①做什么事都没兴趣;②感到心情低落)回答为阳性,则需要评估量表进一步评估。
三、情绪心理问题对康复训练有哪些影响?
焦虑、抑郁、恐惧(即心理适应度差)是最为常见的情绪变化。其中焦虑、抑郁主要影响运动主动参与性,患者往往主观不愿意运动,或者康复训练时焦躁不安、情绪易激惹,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
而恐惧对运动恢复的影响更大。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极度害怕跌倒,心理极度恐惧,表现为面容紧张、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出汗、便意感、疼痛感等,严重影响康复进程及日常生活能力。
四、卒中后情绪心理问题如何解决?
(一)表现为焦虑、抑郁的患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心理沟通、药物等方法缓解症状。
(二)运动中的恐惧(心理适应度差)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1)患者周围的家属要鼓励患者,鼓励、安慰、表扬、肯定是正性作用;
(2)言语、眼神及肢体的交流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特别注意与患者交流时不能有任何“运动风险”的暗示,如在患者面前说“你要注意不要跌倒”等。
(3)任何人任何时候不要跟患者说“你的坏腿”等言语不断提示患者肢体有问题,从而加重患者对自我功能的不自信。
(4)运动中心理适应度的把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不能强行让患者站立下运动、步行等,也不能逼迫患者接受完成不了的运动。
所以对卒中后心理恐惧的患者给予的治疗及日常照料,要考虑以下几点:
1)患者是否接受该治疗方法;
2)重点关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绪心理反应,找到适应患者心理状态的合适的治疗方法;
3)评估治疗中所需的物品(外观、舒适度等)及场所(PT大厅、病房、户外及社区等)是否合适,必要时予以扶持或辅助下运动,并逐步撤除辅助;
4)患者运动中尽量分散其注意力(降低运动中过度的警觉性,改善运动恐惧心理);
5)根据目标分步进行,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进行动态情绪心理评估时,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完成以下观测:面容表情、眼神;出汗;血压、心率及呼吸的变化;语言表述;抓握表现等肢体语言;肢体姿势及张力;稳定性;对待目标任务的态度(积极/自信心/恐惧/抵触)。此外,还可以通过连接组、脑电检测等设备进行影像学评估。
要重视卒中后情绪心理问题,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并重返家庭和社会。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