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生物世界
在这里,与昆虫“亲密接触”
发布时间:2024-06-06     作者:尹传红   来源:科普时报   分享到:


①巴西猫头鹰环蝶(标本)。②竹节虫(活体)。③切叶蚁生态装置。尹传红 摄


像猫头鹰一样的蝴蝶!

置身浙江宁波周尧昆虫博物馆内,流连于数百件蝴蝶标本前,映入眼帘的这一幕,着实让我吃了一惊。猫头鹰环蝶,这一来自南美的物种拥有最奇特的眼斑,倒着看,感觉也别有一番风韵。

距之不远的一个展窗,介绍昆虫的拟态,这下终于得见昆虫界著名的“伪装大师”——枯叶蛱蝶。这尤物的翅的腹面,呈枯叶色,前翅顶角如叶尖,后翅臀角如叶柄,静息时从前翅顶角到后翅臀角间有一条深褐色的横线,加上几条斜线,看起来酷似叶脉。翅面有几个深浅不一的灰褐色斑,恰似叶片病斑。当它四翅并拢停息在树枝上时,像极了一片快要凋谢的枯叶。

在博物馆内昆虫生态养殖区,几个玻璃缸里,栖息着大小不一的数十个竹节虫,它们几乎与其“背景色”浑为一体,不凑上前去仔细端详,真不容易发现。

展区中央的切叶蚁生态装置,引来了许多关注。走近一瞧,但见装置的取食区内,投放了切叶蚁爱吃的植物叶片和花卉。透过景观区,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种小生灵是如何搬运、站岗的。这条线路的尽头是菌圃区,即切叶蚁的巢穴。在这里,切叶蚁用切碎的叶片和自身口腔分泌的唾液来“种植”真菌——切叶蚁的幼虫和蚁后的食物。菌圃区中的废料(包括死掉的蚂蚁)里会产生对真菌和切叶蚁都有威胁的霉菌,因此其中一部分切叶蚁会将废料转移到废料区,以保证苗圃和切叶蚁群落的健康。废料管理,正是切叶蚁群落长盛不衰的关键因素。

进化研究表明,早在4.8亿多年前,地球上已有昆虫的踪迹,而鸟类在1.5亿年前才出现。目前,在地球上已被人类认识的昆虫共有100多万种,更多的昆虫种类仍还在“隐身”。昆虫虽然体型微小,却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动物类群。它们外观形态多种多样,身体构造无比精巧,生活方式千奇百怪。

生物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揭示了昆虫家族如此繁盛的一些奥秘。首先,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翔的生灵,这对其广泛分布以及避敌、求偶、觅食等,都独具优势。其次,昆虫繁育能力极强,幼虫生长速度快,繁衍周期轮回也快。再则,昆虫通常都有坚韧的几丁质外骨骼“附身”,有的还能借助巧妙的拟态和保护色,“瞒天过海”,规避天敌,并且对温度、湿度、饥饿与药剂等具有很强的适应力和抵抗力。

此外,很多昆虫的发育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类型。幼虫和成虫在形态、食性和栖境方面差异大,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可用资源。例如蝴蝶毛毛虫的幼虫阶段,它们通过快速啃食树叶来帮助自己快速生长,并结茧化蛹;而变成蝴蝶后,它们就只取食花蜜了。生物变态意味着同一个物种的幼虫期和成虫期不会抢夺相同的食物,在共享同一个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不同的生态资源。

周尧昆虫博物馆1996年建于东钱湖畔,2021年迁建至享有宁波“城市绿肺”之称的鄞州公园,是集名人纪念馆与昆虫主题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为一体的特色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颇有创意,其灵感来自河姆渡文化的“蝶形石器”,围绕“蝶”展开,造型和布局中均采用了隐喻蝶翼的倒三角形,使得建筑呈现出犹如蝴蝶翩翩起飞的动态美,寓意着周尧昆虫博物馆的“破茧新生”。

博物馆的创建者周尧(1912—2008年),是著名的昆虫学家、中国现代昆虫分类学的重要奠基人。他打小就是个“虫子迷”,自1936年即开始昆虫分类学研究。70多年间,他建立起昆虫纲新的分类体系,创建了农业昆虫学、昆虫形态学等学科体系和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他还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在益虫利用、害虫防治等方面的成就,开创了中国昆虫学史研究新领域。

虫子世界里转一圈回到入口处,驻足周尧半身塑像前,怀着景仰之情又投注一眼。这位昆虫学泰斗双目所视,乃是白色梯墙上他的亲笔题词:“崇尚科学,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