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生物世界
这种动物中的“小超人”,面对敌人竟能叠加物理化学双重buff
发布时间:2024-05-20     作者: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分享到:

在自然界中,千奇百怪的动物为了生存进化出了不同的形态。体型庞大的动物依靠厚实的皮毛来抵御伤害。但体型小的动物要进行防御,仅靠叠加“盾牌”是不够的,它们必须演化出出其不意的防御方式来,比如有些动物依靠拟态,将自身与外界融为一体,让天敌难以察觉;还有些动物会依靠化学防御,也就是释放有毒的化学物质,以此来抵御外敌。

老虎和棕熊都是顶级的捕食者,厚实的皮毛为它们提供了顶级的防御(图片来源:Pixabay)

蛾蜡蝉紧贴着树皮,为了更好地模拟色彩斑驳的地衣,它们翅膀上的色彩也不尽相同。图中一共五只蛾蜡蝉,你能找出来吗?(图片来源:Veer图库)

步行虫在紧急情况下从肛门连续发射“化学炮弹”,以此来击退敌人(图片来源:Veer图库)

但在这些生物中,有一种被称为甲螨的昆虫可以说是动物界的”小超人”。研究表明,甲螨会分泌一些叫做全环毒素的物质,这些毒素与蜘蛛和蝎子的毒同源,其毒性可以引起小鼠呼吸麻痹。

但仅仅是化学防御的话,甲螨不足以被叫做动物中的“小超人”,甲螨真正依赖的是其强大的物理防御能力。甲螨的外壳由钙盐(如碳酸钙、水合草酸钙和磷酸钙等)等物质矿化形成,这些物质使甲螨的外壳无比坚硬,除此之外,甲螨还有保护腿的翼状表皮和直立刚毛。这些使得甲螨有了堪称”小超人”的生存能力。

在一个有关甲螨承重的实验中,重约420ug的甲螨承受了110.17g的重量(图片来源:Sebastian Schmelzle and Nico Blüthgen)

那甲螨为什么能有这么强大的防御能力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捕食者们给甲螨带来的压力了。

甲螨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疥螨目、甲螨亚目,是一类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分布极广、食性杂多、生活习性和居住环境多样化的小型节肢动物。甲螨个体微小,体长一般在300至700微米之间。甲螨体壁不同程度的骨化与矿化,形似甲虫,因此而得名。

光学显微镜下的中华端三甲螨 Acrotritia sinensis Jacot, 1923的形态(图片来源:刘冬)

甲螨主要生活于土壤中,尤以土壤表面约5厘米的范围内最多。在土壤中有着众多的捕食者,比如蜘蛛、拟蝎、蚂蚁等,这些捕食者以土壤动物为食,尤其是数量众多的甲螨。以拟蝎为例,拟蝎可以用整肢的钳抓住甲螨,通过螯肢的挤压,将甲螨杀死,或者拟蝎将甲螨放入口器中,通过毒素来杀死甲螨。面对这些捕食者,甲螨为了生存不得不进化出更强大的物理防御能力。

拟蝎(图片来源:Veer图库)

某种角度看还蛮可爱的↓

生活在土壤中的甲螨(图片来源:Pixabay)

我怎么想起了“螨虫”

由于甲螨中也有“螨”这个字,我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令人厌恶的“螨虫”。

螨虫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它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是一种容易让人过敏的过敏原,会使人出现过敏性皮炎、哮喘病、支气管炎、肾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给人类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有关螨虫的知识可以移步这里详细了解→螨虫:你别想除掉我,我会跟你融为一体

但是,甲螨虽然也是螨类家族一员,但它们主要生活在土壤中,是一类营自由生活的螨类,对人类并没有危害性,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还是一种益虫。

甲螨的生态功能

甲螨在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扮演着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对于土壤中的凋落物,甲螨通过粉碎和取食活动直接参与其分解过程,在此期间,甲螨的活动也通过改变其周围物理、化学和生物群落性质而间接影响到凋落物的分解。分解后的凋落物容易下渗和淋溶,与其他土壤生物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加速了营养物质的循环。

分解凋落物的甲螨 (图片来源:Pexels)

甲螨还通过取食活动, 将土壤中的凋落物、植物的根茎以及动物的粪便、尸体等粉碎,再通过微生物的进一步分解, 将其中的营养物质释放出来, 并与土壤混合后形成肥沃的腐殖土。无论是取食活动还是日常活动,甲螨的移动必定带动土壤颗粒移动和土壤整体面貌结构的改变,对于维持良好的土壤团粒构造、孔隙度、通气性、透水性、含水量等物理特性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甲螨自身的分泌物与分解释放的物质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如 C、N、Ca 等元素含量)、调节 pH 值等土壤化学性质也有重要作用。

在螨类中,既有危害人类健康的尘螨、疥螨等,也有守护地球皮肤土壤的甲螨。对于害螨,我们应积极防治。而对于甲螨,我们应该尽力去保护,让它们能够更好的发挥土壤守护者的作用。

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图片来源:Pexels)


参考文献:

[1]刘冬. 2021. 吉林省生物多样性 菌物志 植物志 动物志 甲螨亚目卷. 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514页.

[2]刘冬,陈军. 2023. 中国甲螨分类学研究100年回顾. 蛛形学报, 32(2): 69-73.

[3]叶向光等. 2023. 中国家栖息螨类.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486页。

[4]Balamonica, K., Saravanan, T.J., Priya, C.B., & Gopalakrishnan, N. (2019). Small creatures can lift more than their own bodyweight and a human cannot-an explanation through structural mechanics.

[5]Galtier, N., Heimburger, B., & Jaron, K.S. 2021 Haplotype divergence supports long-term asexuality in the oribatid mite Oppiella nova. Alexander Brandt, Patrick Tran Van, Christian Bluhm,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8(38): e2101485118.

[6]Labandeira, C.C., T.L. Phillips & R.A. Norton. 1997. Oribatid mites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plant tissues in paleozeoic coal-swamp forests.Palaios,12(4): 319-353.

[7]Norton, R.A. & Behan-Pelletier, V.M. 2009. Oribatida. In: Krantz, G.W. & Walter, D.E. (Eds.), A Manual of Acarology. Third Edition. Lubbock: Texas Tech University Press, pp. 430-564.

[8]Rosenberg, Y., Bar-On, Y.M., Fromm, A., Ostikar, M., Shoshany, A., Giz, O. & Milo, R. 2023. The global biomass and number of terrestrial arthropods. Science Advance, 9: eabq4049.

[9]Schatz, H.. 2002. The Oribatida literature and the described oribatid species (Acari) (1758-2001) – an analysis. Abh. Ber., 74(1): 37-45.

[10]Schmelzle, S., & Blüthgen, N. (2019). Under pressure: force resistance measurements in box mites (Actinotrichida, Oribatida). Frontiers in zoology, 16, 24.

[11]Shear, W.A., Bonamo, P.M., Grieson, J.D., Ian Rolfe, W.D., Smith, E.L. & Norton, R.A. 1984. Early land animals on North America: evidence from Devonian Age arthropods from Gilboa, New York. Science, 224: 492-494.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