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唐长安里看见
“里坊制”的前世今生
大家看到唐朝都城长安的街巷都是非常规整的纵横相交,棋盘格一样划分街区,这就叫“里坊制”。
每一个街区就叫做一个“里”,或者一个“坊”。
据史书记载和考古研究证明,当时长安城的规划大体为正方形,中轴线的北端是皇宫太极宫,后来又在其东北边另建了大明宫。城中按里坊制划分街区,共有109个里坊(图1,长安城平面图)。城中道路笔直宽阔,皇宫前正中轴线上的大道宽150米,其他的主干道也有120米宽,里坊之间最窄的道路也有25米。宏伟壮阔,充分体现了大唐都城的气派。
图1,唐代长安城平面图(引自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中国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贰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之
九经九纬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很重视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很早就有相关的制度,而且代代延续,只是各朝代有所修改变更而已。
目前能够看到的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城市规划制度,是春秋时代的《考工记》中关于古代王城规划的制度。由于《考工记》是朝廷颁布的官书,因此可以断定中国自古就把城市规划当做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历朝历代关于城市规划,特别是都城的规划,都是被写入朝廷政治制度的。
《考工记》中关于王城规划是: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图2,《周礼.考工记》王城规划图
“国”即诸侯国的王城,意思是说:
匠人营造王城,四方形平面,边长九里,每一方三座城门。城中九条纵向道路,九条横向道路,主要道路的宽度是九轨(车子两个轮子之间的宽度为“一轨”)。皇宫的左边是祭祖的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前面是朝会场所,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会场所各占百步见方(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为“一夫”)。
虽然在后来的城市规划中,完全符合于《考工记》制度的情况不多,但是都城规划的一些关键点都是受到《考工记》的基本思想影响的。其中“九经九纬”的规划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所谓“里坊制”最早应该就是从“九经九纬”这种规划方法中产生的。其实在后世城市中并没有几个真正是按照九条纵向道路和九条横向道路来规划的,但是采用纵向横向的道路把城市规整地划分成方格网状,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最主要的方式,而且延续了几千年。
叁
城市管理制度的变化之
“里坊制”的兴衰
“里坊制”不仅仅是一种城市规划方法和规划制度,更是一种城市管理制度。
里坊四周建高墙,每面开有一个门,叫“里门”或“坊门”。夜晚关闭,不准出入,“昏而闭,五更而启”,城中实行宵禁(“夜禁”),夜晚街上不准人行走,有军队巡逻。遇到有晚上出门犯了“夜禁”的人则“杖罚”,史书记载曾有过因犯夜禁而被“杖杀”的。
如此严厉的制度,因而城中夜不闭户,盗贼不兴,社会治安极好。这就是当时的城市管理,可见当时的城市规划也是首先从社会的管理出发的。
当时城市管理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控制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历史上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抑制商业的发展。而里坊制就是配合这种政策而制定的一种城市管理制度。里坊四周沿街不准开设商店,城内的居民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并在规定的时间才能买到东西,这就是“市”。唐代长安城中就设有“东市”和“西市”,作为买卖交易的场所(参见图1)。
东市有120行,各行各业的商品应有尽有;西市有“胡商”,外国人开的商店,说明唐长安的开放和国际化。但是即使是专做买卖的“市”,也不是随时可以买到东西,必须是在上午“击鼓”开市到下午“击钲”收市之间才能进行买卖,其余时间是关闭的。据说我们今天“买东西”这个词语历史上也就是这样来的,长安城中有“东市”和“西市”,要买物品必须去那里,久之人们就习惯称“买东西”了。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那时的城市生活,大路两旁是高高的坊墙,没有商店。夜晚人们不能出门,也没有今天的各种娱乐和夜生活,只有早早睡觉,“早睡早起身体好”。
里坊制在中国延续上千年,到唐代达到顶峰。里坊制的衰亡是从唐代中后期开始的,到宋朝宋仁宗庆历年间就正式取消了。里坊制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依靠的是市场,而像里坊制那样沿街不准开商店,夜晚不准人上街,这种制度显然是不能适应商业发展的,事实上里坊制本来就是为了抑制商业发展而制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慢慢意识到了商业繁荣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生活的改善,便有了打破里坊制,改变城市生活状况的需要,政治上的管制抵挡不住经济上的诱惑。唐代中晚期,皇权逐渐衰弱,管理也逐渐松弛。虽仍然有法令禁止,但是打破里坊制的事情屡屡发生。史书中有记载长安城中有些里坊的坊门开闭不守规矩,有的清晨更鼓尚未到时就已经开了,有的夜已深了还未关闭。里坊内不准开商店的规矩也被打破,有一些里坊内开设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到了唐后期,更有“侵街”的现象发生,所谓“侵街”就是里坊内的民居开店铺打破坊墙,突出到墙外的街道边,甚至朝向街道开商店。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虽然从综合的角度来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但是仅就商业和经济而言,宋朝的繁荣程度远超过唐朝。宋朝统治者最初还是想延续传统的里坊制,但是终究抵挡不住商业发展的要求。宋朝初期曾经有一段就“侵街”的问题引发社会的矛盾,统治者要维持封闭的里坊制坊墙,城市居民则要打破坊墙朝街上开商店。矛盾激化,统治者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到宋徽宗时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以税收的方式来解决,实际上就是合法化了,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里坊制的正式取消。过去的坊墙不见了,代之以沿街鳞次栉比的店铺,商客往来于市,街道车水马龙,甚至出现了通宵达旦灯火通明的夜市,城市商业一派繁荣。这种城市景象我们能从一幅著名的古画——《清明上河图》中得到直观的映像,《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中商业繁荣的景象。
图3,《清明上河图》局部
肆
古今中外,
“里坊制”留下了这些影响
古代的里坊制虽然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而消亡了,但是里坊制的影响却长久存在。在日本,里坊制的影响非常明显,那时的日本全盘学习中国。日本古代最著名的都城——京都和奈良都是按照中国的里坊制规划建造的,尤其是京都(古代叫平城京),完全就是模仿唐长安城规划而成,连皇宫的位置、“东市”、“西市”,甚至连一些名称都是模仿唐长安的,例如“朱雀大道”、“朱雀门”等。
图4,日本平城京(京都)平面图(引自日本建筑学会编《日本建筑史图集》彰国社1996年新订版)
在里坊制已经消亡多少年以后的元朝大都(今北京)和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明清两代的北京城,虽然不是严格按照里坊制的形式来规划建造的,但是其城市布局方式却是沿袭着里坊制。纵向横向的道路网将城市划分成许多方格形街区,今天北京老城区内的街道和胡同基本上仍然保持着南北向和东西向的网格状格局。所不同的是再也没有坊墙控制人们的出入,控制商业活动,只是借用了里坊制的规划方式,而没有沿用里坊制的管理制度。
而在民间,里坊作为与人们的居住生活关系最紧密的概念而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心中,以至于我们今天的语言中仍然还有许多类似于“邻里”、“里弄”、“街坊”、“坊间”等常用的词语,全都来源于“里坊”的观念。另外在许多传统城市村镇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里门和坊门,显然它们都是古老的里坊制在人们观念中的遗存。
图5,长沙市九如里里门
图6,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坊门
在这里,里门或坊门已经没有任何控制人们出入活动的功能,纯粹只是人们出于对自己居住生活的小区域的认同感和亲切感而建造的一个标志。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