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健康长寿 >  四季养生
哪类体质更容易发胖,快来搞懂“吃瘦”饮食6大原则
发布时间:2024-04-25  作者:  来源:国民健康管理促进  分享到:

夏天的脚步近了,是时候为轻盈的身姿做准备了!

超重或肥胖不仅影响美观,更是慢性疾病的温床。但减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为我们提供了中医智慧下的个性化减肥方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吃得健康,瘦得科学!

中医辨体质

中医认为,肥胖属本虚标实证辨证涉及痰、湿、热等病理因素,常兼夹痰湿、血瘀、气郁等标实之证,其病位多在脾胃,与肾气虚关系密切,并可涉及五脏。常见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如下:

胃热火郁证:肥胖多食,消谷善饥,大便不爽,甚或干结,尿黄,或有口干口苦,喜饮水,舌质红,苔黄,脉数。

痰湿内盛证: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脘痞胸满,可伴头晕,口干而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嗜食肥甘醇酒,喜卧懒动,舌质淡胖或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气郁血瘀证:肥胖懒动,喜太息,胸闷胁满,面晦唇暗,肢端色泽不鲜,甚或青紫,可伴便干,失眠,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量少甚或闭经,经血色暗或有血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弦或涩。

脾虚不运证: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痞闷,或有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则尤甚,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或便秘,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脾肾阳虚证:形体肥胖,易于疲劳,四肢不温,甚或四肢厥冷,喜食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

食养有道,合理选择食药物质

划重点!

遵循“药食同源”理论,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论治,选对合适的食药物质,可事半功倍。

胃热火郁证:推荐铁皮石斛、麦芽等食材,帮助清胃热、消导滞。

痰湿内盛证:薏苡仁、橘皮、砂仁等食材,化痰消滞,轻盈身体。

气郁血瘀证:橘皮、山楂、当归(仅作为香料和调味品使用)等食材,理气化瘀,促进血液循环。

脾虚不运证:茯苓、山药、莲子等食材,健脾益气,改善消化。

脾肾阳虚证:小茴香、山药、肉桂等食材,温阳补虚,增强体质。

*具体食用方法需咨询医生、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

搞懂“吃瘦”饮食6大原则

如果想通过饮食干预来减重,切不可一上来就盲目节食。这不仅不利于健康,还会影响减重的可持续性,容易反弹。日常食养提出6条原则和建议。

1.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合理膳食。

选用高蛋白膳食、低碳水化合物膳食、间歇式断食膳食或营养代餐等其他膳食减重干预措施,需要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具体方法可参考《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及《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

2.少吃高能量食物,饮食清淡,限制饮酒。

量化一下,高能量食物是指提供400 kca1/100 g以上能量的食物。通俗来说,油炸食品,糖果,含糖烘焙糕点均在此行列。

3.纠正不良饮食行为,科学进餐。

重视早餐,不漏餐,17:00—19:00进食晚餐。

4.多动少静,睡眠充足,作息规律。

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建议在夜里11点之前上床睡觉。

5.食养有道,合理选择食药物质

遵循“药食同源”理论,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论治,选择适合自己的食药物质。

6.安全减重,达到并保持健康体重。

可以参考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成年人肥胖食养指南》中给出的建议: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每月减重2—4 kg。虽然略有差异,但两者的核心都是要避免减重速度过快对人体造成损害。

话说回来,你真的需要减重吗?

别盲目追求体重轻

BMI

要判断体重是否超标,大家熟知的一个指标就是BMI。

BMI=体重(kg)/身高²(m²)

正常范围为18.5 kg/m²≤BMI<24.0 kg/m²,24.0 kg/m²≤BMI<28.0 kg/m²为超重,BMI≥28.0 kg/m²为肥胖,BMI<18.5 kg/m²为体重过低。65岁以上老年人适宜的BMI略高(20~26.9 kg/m²)

BMI值有自己的缺陷:一方面,对于常年锻炼,体脂很低、肌肉量大导致体重较大的朋友来说,只计算BMI可能会出现“(假)肥胖”的判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缺乏锻炼,体脂高但体重不算大的朋友,只计算BMI又可能会被认为“苗条”,事实上这类人群可能已经有中心性肥胖的问题。

体脂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体脂率”来判定。正常成年男性的体脂率应该低于25%,正常成年女性的体脂率应该低于30%。但体脂率往往需要专业仪器来进行准确测定,对普通消费者不算友好。

腰围

还有一个体脂率“平替”指标——腰围。的确,腰围能反映中心性肥胖的程度以及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建议我国成年男性腰围不超过85 cm,女性不超过80 cm。

对于非高强度锻炼的普通人来说,不妨将BMI和腰围结合起来(体脂率),和体检报告综合考量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健康状况。

减肥不是目的,健康才是我们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成年人肥胖食养指南》[M],2024.2.8.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