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博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博览
突破!我国构建首个黍稷高质量泛基因组
发布时间:2023-12-04  作者:马爱平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古道入秋漫黍稷,远坡乘晚下牛羊。黍稷是我国最早驯化的主要作物之一。

2023年12月1日,《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刁现民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研究构建了黍稷(也称糜子、黍子、大黄米)第一个高质量泛基因组和遗传变异图谱,系统性解析了黍稷品种资源的群体结构、起源演化历史与基因组驯化特征。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认为,该研究为证实黍稷是中国单起源的作物,并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传入中亚和欧洲,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有力证据。研究还发掘了139个黍稷重要农艺性状相关位点和基因,为未来黍稷分子育种和培育突破性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献龙认为,该研究通过应用高质量泛基因组等前沿技术,首次从分子水平证明了黍稷是中国起源作物,并构建了黍稷的重要种质及基因资源快速挖掘平台,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将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

黍稷究竟是什么作物?“在华北平原叫黍子,在西北叫糜子,我们知道有大米、有小米,还有大黄米,大黄米就是黍稷。实际上它是禾本科、黍亚科、黍族,也是黍属的一种作物,和谷子亲缘关系特别近。”刁现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随着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粮作物的兴起,黍稷逐渐成为非主要农作物,主要种植于亚洲和欧洲的半干旱地区。

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和农业可持续性与粮食安全的关注,黍稷因其生长周期短、根系营养吸收能力强、需水量少、适应盐碱胁迫环境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黍子是一个抗逆的先锋作物,也是稳产保收作物,灾后补救作物。这个作物只要你种下了,只要出苗就有收成。在没有遇到干旱的时候,它会一直在静待,一有水,马上就会长得很快。”刁现民解释说,“这和黍稷所具有的独特的抗逆基因有关,在大多数的禾本科作物中黍稷抗逆基因的数量是最多的,抗逆性是最好的,水利用效率也是最高的。如果到西北走一走,会发现,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百姓,每年都要种上2、3亩,为什么?因为它能保证有收成,保证今年不挨饿,是个稳产作物。当然黍稷营养也很丰富,各类蛋白质、脂肪在禾本科作物中也是非常突出的。”

然而,目前仍缺乏对黍稷品种资源群体遗传结构、基因组变异、驯化和育种相关功能基因等系统性基础研究,制约了黍稷育种和产业发展。

研究团队在对全球来源的516份黍稷核心种质资源群体结构进行解析的基础上,从头组装了32份高质量基因组,系统解析了黍稷驯化和改良过程中的基因组变异,并构建了首个黍稷泛基因组和迄今最为全面的高质量基因组变异图谱。通过基因组变异特征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明确了黍稷是中国单一起源的作物并阐明了其传播途径。

image.png

黍稷大规模种质及基因资源挖掘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供图

“团队连续两年,在14个环境下对该516份核心种质的43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精准鉴定,形成了包含903套数据的大规模表型数据库。将基因组变异和表型数据关联,发掘出139个与黍稷表型显著关联的重要性状相关位点和524个黍稷驯化育种的选择信号。研究同时对多个环境和性状进行了表型组分析,批量发掘了控制重要性状的控制位点和基因,形成了一个黍稷分子育种的平台。”刁现民说。

《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国外审稿人认为:“论文意义重大,可能会为黍稷这种未得到充分利用的作物带来重要进展,也可以使我们在更广泛的背景下理解禾本科植物的驯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刁现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金锋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汤沙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