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妙招
近年来,因学业负担加重和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和久坐行为愈发加重,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
爱运动要从娃娃抓起,学龄前期正是培养孩子运动习惯的好时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家长应以身作则,正确引导,从小培养运动习惯,减少久坐、多运动,营造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远离肥胖和慢性病的困扰。
学龄前儿童的运动类型主要包括日常活动、玩耍游戏以及体育运动。无论哪种运动类型,都推荐亲子活动,有家长的陪伴和引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过程中家长还可以教小朋友一些日常知识,寓教于乐,也为同伴游戏、参与社交奠定基础,多鼓励、奖励孩子,增强孩子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问题一:有什么推荐的运动项目吗?
下面按照这身体活动的三种主要类型来一一介绍。
1、日常活动
日常生活技能:如学习用筷子吃饭、系鞋带、穿衣服等,练习精细运动,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务劳动:可以教孩子参与一些较轻便的家务劳动,如洗小件物品(杯子、碗)、饭前摆碗筷、饭后收拾桌子、扫地、整理玩具和自己的物品等,划分责任区域等。日常生活技能和家务劳动一开始可以采用比赛、奖励的形式诱导,可以温和的提示,不过多干预、苛求,增强信心。
积极的交通方式:坐车、乘地铁、乘电梯时多为静坐状态,建议在可行的情况下,多采用步行、上下楼梯、骑车等能量消耗较多的交通方式,将“多动少坐”常记于心。
2、玩耍游戏
游戏是学龄前儿童的基本运动形式,但分类方式复杂繁多。学龄前儿童应该以发展基本动作技能为核心目标,比如身体的移动能力、平衡能力和操纵物体的能力;学龄前期也是灵敏、协调、平衡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下面按照不同的锻炼目的介绍一下推荐的游戏项目。
首先介绍以发展基本动作技能为目标的游戏,又分为下面四小类:
移动类:如障碍跑、跳房子、跳绳、爬绳(杆)、骑脚踏车、骑滑板车等,多是全身性的运动,容易达到中等及以上运动强度以锻炼心肺功能。
姿势控制类:木头人、金鸡独立、过独木桥、前滚翻、侧手翻等,锻炼孩子的肌肉力量、控制能力。木头人游戏除了要维持姿势外,还包含了抓人游戏的规则,也可以锻炼孩子的灵敏性。
物体控制类:推小车、滚轮胎、扔沙包、放风筝、踢毽子、不落地的气球等,包含推、抬、扔等基本动作,有直接操纵物体和间接操纵物体,提高孩子的本体感觉能力,如空间感、时间感、肌肉控制感;而且物体较重、较大的话可以锻炼肌肉力量、平衡能力,操纵在移动的物体锻炼灵敏性。
肢体精细控制类:串珠子、捏橡皮泥、折纸、搭积木等。这些游戏一开始可以陪孩子玩,孩子感兴趣的话可以独自玩耍,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以发展灵敏、平衡、协调能力为目标的游戏举例如下:
灵敏:老鹰捉小鸡、抓人游戏、丢手绢等,这些游戏过程中有互相追逐、跑动,而且互动性较强,小朋友或家人一起玩容易沉浸其中。
平衡:过独木桥、金鸡独立、秋千、蹦床、跳房子等。跳房子其实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游戏,需要了解游戏规则,自己画房格子,格子可以用不同的形状组合,中间夹杂着单腿跳、双腿跳,闭眼投掷,动手动脚又动脑,家长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玩法。
协调:攀爬(攀岩墙、攀爬架和梯子等)、小动物爬行(熊爬、猩猩爬、鳄鱼爬等)等。这些游戏能不仅锻炼孩子的协调性,其实也是今后攀岩、俯身登山等抗阻运动的雏形。
3、体育运动
如果家长喜欢某种运动比如足球、乒乓球、篮球、游泳、武术、跆拳道、滑冰、滑雪、健身操、广场舞等,这个阶段可以开始带孩子观看、认识这些运动,也可以逐渐参与其中,并教授基本的运动技巧。
问题二:学龄前儿童运动多少算达标?
这包含了运动频率、时间和运动强度的要求。
1、运动频率及时间
户外运动有助于增加儿童运动量,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预防近视等,比室内运动好处更多。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户外活动至少120分钟,每天身体活动总时间应达到180分钟。全天累计完成运动目标即可,不要求一次性完成。除睡觉、吃饭外,鼓励学龄前儿童全天处于活跃状态,利于生长发育,尽量减少久坐,每次久坐持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每天累计视屏时间最好不超过1小时,越少越好。
2、运动强度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时间累计不少于60分钟。涉及大肌群的跑、跳更容易达到中高强度。运动强度的识别可以采用自我感觉判别法,按照儿童的呼吸和语速变化判断,中等强度运动时,呼吸比较急促,只能讲短句子,不能完整表述长句子,高强度运动时,呼吸急促、费力,不能言语交谈。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