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家庭百科 >  成长教育
山西小学生霸凌事件让人心惊!到底如何做才能预防?
发布时间:2023-10-08  作者:  来源:科普中国  分享到:

长假前不久,一则令人愤怒的消息在全网热传。

辱骂……

殴打……

加上一些说不出口的恶劣行为……

山西大同某学校那两个才 9 岁的小学生,两年来对同学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人听到后能保持平静和无动于衷!

573c2b_.jpg

图片截自法制日报微博

人人都想要作恶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但 9 岁的年龄,又让这两个加害者难以受到严惩。关于这个问题,现在很多讨论都聚焦在法律该如何修订、这类行为该如何惩治上。但法律往往只能惩罚结果,而作为一名做儿童和家庭研究的人,我最大的问题是,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恶?我们如何及时发现,怎么做才能预防呢?

让我们先从一些误解说起。

加害者是缺乏性教育吗?

很多人认为两个 9 岁孩子犯下的错关乎性,他们就需要性教育,做好了性教育,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
但我并不如此“乐观”,因为单纯的性教育防止不了如此恶劣的行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性的正常好奇不可能导致对他人长达两年极端恶劣的花式凌辱。从儿童心理解释孩子的行为,从来不能停留在行为,而要去看行为后面的动机。

在我看来,这两个孩子动机的恶劣程度比他们的行为更甚更可怕。他们的行为表面上是关于性,但那只是表面而已。支撑这种行为的是他们内心对强权的强烈渴望。他们想将他人踏在脚下,将支配他人视为最高目标。如果说人性中有恶,那么极端的恶就是操控他人、践踏他人的权力欲。这种渴望会让人丧失人性中所有的美好,包括羞耻感、同情心……

571eea_.jpg

图片来自:www.pixbay.com

加害者是天生的“坏蛋”吗?

那么,这两个孩子如此恶劣的动机是天生的吗?
当然,根据目前的信息,还无法做出定论,而且对于孩子,咱们更不能草率下结论。不过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天生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他会天生缺乏对他人痛苦的感受力和愧疚感、负罪感,这样的人不会在乎他人的痛苦,只在乎是否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他们最高的目标就是控制他人,并以操控他人为乐。

不过,天生人格障碍在人群中毕竟是少数,所以不能一发生这样的问题就简单归为孩子天生就是“坏种”,归为人性中天生的恶。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难道这些事情都是必然发生的吗?或者说,我们就无法阻止这种问题的发展吗?当然不是。把一切归为人天性的恶,除了发泄一下情绪,对解决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种想法推卸了教育和环境影响的责任。

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孩子

人性可以发展为文明,也可以发展为野蛮。文明和野蛮的区别关键在于信念。信奉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而孩子的信念,都是在环境中形成的。

一方面,部分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动辄打骂孩子,甚至还有些家长教训孩子:“宁愿你成龙不让你成熊,该打就会打,打坏了我们给治……”教育孩子时、平时生活中,也是脏话不离口。而部分不够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在平时对学生也往往会有类似的操作。

生活在这样强权控制、暴力威胁的环境中,孩子会觉得拳头大就是老大,自然渴望控制他人的渴望,并且不愿受约束。

572053_.jpg

图片来自:www.pixbay.com

当然,影响孩子的不只是家庭和学校,还有整个环境。

苏格兰小说家欧文·威尔士擅长写社会阴暗面,因 1993 年出版的《猜火车》而举世闻名。他说,现在希望写犯罪题材作品的作家只需要访问社交媒体,就会获得无穷无尽的“阴郁”灵感。他自己就经常在浏览社交媒体时找到灵感,因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赤裸裸地展示自己最糟糕的一面”。

我很多时候对社交媒体提不起什么兴趣,但为了体验它们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特意用了一段时间去刷各种社交媒体以及短视频平台。作为一名成年人,在那段时间,我都很明显地感觉到了太多消极的生理心理反应。对此,我感到很恐惧:对于一个小学生,当他能随意浏览社交媒体而不受监管引导,人类最糟糕的东西都赤裸裸地展示在他们面前的时候,还有点懵懂的孩子能坚持做一个文明人吗?

总之,对校园霸凌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不管是父母、学校还是大众,都不能只在出现这种事情的时候才问一句,我们该怎么办,而要相互配合,形成一种连续性的预防机制。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别让孩子成为受害者,更别让孩子成为加害者

作为家长,首先要知道在现代社会,孩子不该只是父母的“财产”。孩子也是未来的公民,教育孩子不伤害他人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对于严重伤害他人孩子的父母,法律应该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我多年做家庭教育咨询的经验,对一个成年人,没有法律惩戒后果的家庭教育训诫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为了孩子不成为被欺凌者,家长也要负起责任。不要以为教育孩子就是给吃给喝,或者以为教育孩子就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在孩子基本能力和健康信念的培养,包括与人建立关系的能力、识别他人意图的能力、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独立的能力、关于自我的信念、关于他人的信念、关于这个世界的信念等。

很多人提到预防孩子被霸凌,教孩子向父母或周围的人求助是一个重要方法。但孩子要做到这点也需要具有前面提到的能力和信念,否则,孩子可能无法判断自己到底遭遇的是什么,也无法判断什么时候必须找老师和父母。

那些不培养孩子这些能力和信念的父母,或者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真的以为只教孩子一句:”别人打你,你就打回去“就能防止这种问题吗?如果孩子终究打不过,会不会更觉得自己无能更不自信?如果孩子打赢了,会不会觉得原来真的只有强者才爽?甚至,有可能孩子面对的根本不算霸凌,而只是孩子之间正常的冲突,一味地“打回去”会进一步激化矛盾。

孩子以后要面对的是复杂的现实,需要复杂的应对能力。其实,父母给孩子想的对策,不管是忍让、打回去还是告老师,没有一条是所有情况通用的。比如,打回去在有的时候是最优解,但在很多时候只是最后的选择。孩子需要知道的不只是打回去,还有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应该打回去。真正面对问题的是孩子,他们是否能很好应对,不取决于父母教了孩子什么对策,而取决于孩子已有的综合能力。

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家长要注意

霸凌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有的时候孩子不敢或不愿跟家里说,家长需要了解该如何从细节处发现端倪。比如,压力下孩子会有生理、情绪等异常反应,比如下面这些异常反应就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

身体反应:包括气喘、过敏反应、头痛、胃痛、经常感冒、失眠、做噩梦、嗜睡、胃口突然变化、体重突然降低或升高、有进食障碍的趋势、睡眠习惯突然改变、长期疲倦、失眠。

情绪反应:包括退缩,突然拒绝沟通、出现焦虑、惊恐的征兆、常常沮丧、低落、对活动失去兴趣、强迫性地给自己安排过多事情、突然放弃很多活动、不寻常的恐惧、哀伤、易怒、行为退化、过度黏人或反常孤僻、不能集中注意力到不能很清楚地听到别人说什么、经常生气、过于伤心、恐惧或焦虑等。

其它改变:如成绩突然下降、运动习惯突然改变等。

预防霸凌,大家都要负起责任

作为老师和学校,对预防校园霸凌更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学校要给老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老师对校园霸凌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要在校园态度坚决地维护文明,将校园霸凌预防课程作为学校的标配,制定霸凌事件处理流程和负责人,告诉学生遭遇霸凌该如何上报,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以及时发现校园霸凌等。

575b17_.jpg

图片来自:www.pixbay.com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环境。只靠家长和学校是不可能真正控制校园霸凌的,因为孩子不只是生活在家庭和学校里,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环境对孩子其实有着强大的影响。所以,整个社会都要负起责任,尤其是要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管理。

最后,再简单聊两句关于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只要求孩子保护好自己,是父母和老师的失职。如果在走读学校,孩子每天至少有机会逃离,有机会见到父母,有机会进行求助,而在寄宿学校,只能是老师和学校承担起责任。可是,有多少学校和老师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有多少学校对老师进行过相关的知识普及和培训?

所以,我对所有来咨询我是否要为了学习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的家长,都会讲一句话:“能不送就不送,寄宿学校就不应该是未成年人的选择(尤其是小学生),除非家里实在没有别的选择。”

我个人强烈建议对寄宿学校加强管理,提高准入门槛,起码要有真正懂得儿童心理的领导和老师,因为寄宿学校不止是寄宿那么简单,寄宿学校比走读学校需要承担的责任不止多一点点。至于那种将学校所谓名声看得比学生权利和身心健康更高、遇事就和稀泥的老师和学校,根本就不配做教育。

当然,上面这些说起来容易,一旦要做起来就家长有家长的苦衷、学校有学校的苦衷、相关监管部门也有自己的苦衷,但是,成年人都各有苦衷,难道只有让孩子们去承担这一切吗?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