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家庭百科  >  法律知识
用法律武器回击网络暴力
发布时间:2023-08-28     作者:吴汶亚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分享到:

       今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系统总结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网络法治建设理念和实践。其中特别提出,聚焦网络暴力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开展“净网”“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各类网络生态乱象,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网络暴力是以网络为媒介,通过公开隐私、诽谤侮辱、煽动滋事等人身攻击方式,侵害他人人格权益、危害网络空间正常秩序的失范行为,是现实暴力在网络世界的延伸。网络暴力已成为污染网络生态的顽瘴痼疾,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网络“毒瘤”。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文明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网络文明,人人受益;网络污浊,人人受害。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依法依规治理网络暴力,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对于切实保障公民、社会组织的网络空间合法权益,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具有重要意义。

       要编织治理网络暴力法规网。只有构建科学管用的法律制度,才能为实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提供充分法律依据。2019年以来,各部门加大立法立规防范治理网络暴力工作力度,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反对网络暴力行为;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依法从严处置处罚;制定《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禁止网络直播平台、网络主播和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组织、煽动、实施网络暴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加快出台网络暴力针对性立法。要从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角度,进一步加大建章立制的力度,推动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强化对当事人的保护救济,及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

       要保护个人信息权益。“隔绝窥视”,加强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是防范网络暴力的第一道屏障。民法典采用“人格权编”专章的方式,对个人信息与隐私权一并予以保护。刑法设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强化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网络专门立法,细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原则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以上立法,构建了个人信息权益全链条保护的法律屏障,为实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要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2022年“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聚焦网络暴力易发多发、社会影响力大的18家网站平台,强化网暴行为识别和舆情发现,加大弹窗提醒警示力度,强化“一键防护”等实时应急保护措施,建立快速取证和举报通道,及时清理处置涉及网络暴力的评论、弹幕等内容,加大对违法违规账号、机构和网站平台处置处罚力度、强化警示曝光和正向引导等,进行全链条治理,推动网络空间持续向好。网络虚拟空间,依法治理要实。依法整治网络暴力,要注重源头防范,坚持全链条打击、一体化防治,推动网信、通信管理等部门综合治理,有效保护个人的名誉、荣誉、隐私和相关信息。

       要提升全社会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只有每一位网民尊重权利应有的法律界限,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对网络暴力行为坚决说“不”,才能实现对网络暴力现象的铲土拔根。要拓展“互联网+普法”新模式,运用网络媒体开展网上普法,在网络立法、网络执法及司法过程中普及网络法律法规,面向青少年、互联网企业从业人员等重点对象开展网络普法,提升网络法治研究能力,加强网络法治领域人才培养,全面提升网民法治观念,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网络空间广泛共识、基本准则。

       守护清朗网络空间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整治网络暴力,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就一定能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