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生命之光
揭开史前农业经济形成与结构演的历史面纱
发布时间:2023-07-26  作者:吴长锋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杨玉璋教授团队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利用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方法,结合系列样品的高精度AMS14C年代测定,对中原地区代表性史前遗址长葛石固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农业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考古学国际杂志《考古与人类科学》上。

仰韶文化中晚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关键阶段,以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这与该区域距今6000年以来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多元结构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植物考古材料和准确的年代数据,目前考古学界对于该区域仰韶时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具体时间和结构演化过程等尚不清楚。

image.png

研究显示,石固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浮选土样中发现的可鉴定炭化植物遗存以先民种植的粟、黍、水稻3种农作物以及各类田间伴生杂草种子为主,其中,又以黍、粟两类旱地作物为主,水稻比重较低。这一结果与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生业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表明以粟、黍两类旱地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已经成为石固先民获得植物性食物资源的主要方式,中原地区在距今6400年以前已经确立了农业经济的主体地位。从炭化水稻遗存的出现情况看,水稻在距今6000年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其绝对数量显著下降,粟、黍在农业结构中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结合古环境研究相关成果,造成该变化的原因应与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化有关。

该项研究首次明确了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区中原地区史前农业经济形成的准确时间以及仰韶文化时期稻粟兼作农业经济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其可能驱动因素,为重建中原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演化、探索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在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及文明起源过程的作用等提供了关键性材料。

(中国科大供图)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