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应急
要说夏天最烦人的虫子,那肯定非蚊子莫属。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夏季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危险的昆虫可不止蚊子这一种!
小咬、大咬。
蚊子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它们的亲戚蚋、蠓、白蛉等同样需要警惕。这类昆虫俗称小咬,虽然个头小,但咬人吸血时一点儿不含糊,一拥而上时很快就能把我们咬的满身红肿,而且它们中也有不少会传播疾病的类型。
小咬咬人其实比蚊子咬人更凶残,被它们叮咬会皮肤表面不仅会出现大片红斑、肿块,而且会奇痒无比,越抓越难受,严重时还会出现成片的丘疹、水疱。此外,由于部分小咬还可能携带病毒、寄生虫,因此被咬之后也有一定概率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意识不清等严重症状。
小咬们通常成群活跃在野外,以及湿地、公园内,如果远远看到一片小飞虫就不要一头往里撞了,躲远点比较安全。此外,黎明时分和黄昏时分都是小咬们活跃的时段,也需尽量避免在这两个时段去小咬活跃的地区晃悠。
被叮咬后尽量忍住不要抓挠,可以用肥皂水或炉甘石洗剂等减轻瘙痒,如果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则需要及时看皮肤科医生。
蚊子还有另一一个体型更大的亲戚——虻。虻的体型堪比大型苍蝇,外观上也十分相似,不仅有着阳光下熠熠生光的彩色复眼,翅膀上也会有一些明显的纹路。在自然情况下,虻通常更喜欢牛马一类的大型哺乳动物,而它们的叮咬连牛马这样皮糙肉厚的动物都不胜其扰,为了躲避它们只能滚上一身泥。因此,一旦虻对我们细嫩的皮肤产生了兴趣,那痛感,可想而知了。当然,也正是感谢了这种剧烈的疼痛感,我们被虻袭击时,很快就会反应过来,这也能避免我们被吸走太多血液——毕竟,虻不光长得大,胃口也不小,一只大型虻可以吸走多达200mg的血液。
因此,如果你被嗡嗡飞的苍蝇包围,别管它们究竟是是不是苍蝇,轰走就对了——毕竟,谁也不想用被狠咬一口来证明它们的真身吧?
蜱虫
蜱虫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
蜱虫是媒介生物,可以通过叮咬、吸血来传播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蜱虫可以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部分是都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其中就包括臭名昭著的莱姆病、森林脑炎等严重疾病。
莱姆病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严重时可致死。初期抗生素治疗能有效地防止病情恶化。但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随着病程发展,莱姆病就可能发展成全身皮疹、全身疼痛、关节炎,到最后则是全身各个器官严重受损,乃至死亡。欧美歌手艾薇儿就曾因为罹患莱姆病卧床数年,最严重时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
森林脑炎同样是十分危险。它是一种病毒性感染疾病,最常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还可能发生脊髓炎、脊髓麻痹等症状,在大概三分之一的病例中,还会出现长期或永久性的认知功能呢障碍。
每年的4-10月都是蜱虫叮咬高发的时期,被蜱虫叮咬的人里发病率高达10%,蜱虫叮咬每年至少造成6万人感染。由于蜱虫叮咬很隐蔽,早期可能只是皮肤表面的小溃疡、小红肿,很多人会误以为是蚊子叮咬,或被异物擦伤,等到发病时往往已经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很多人都以为蜱虫生活在距离我们很远的森林中,但其实可能就在你家楼下的草丛、灌木丛、农田里就藏着这些危险的生物。因此,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等行动时,都有可能遭遇蜱虫。
蜱虫不会飞,通常都是趴在草尖或树叶、枝条上,等到温血动物经过时 就趁机趴到温血动物身上。因此,当我们或者宠物进入到户外环境时就有可能被蜱虫被蜱虫盯上,悄悄地吸血,留下危害无穷的致病原。
因此,进入户外时一定要做好防虫措施。可提前在衣物上喷洒含有0.5%除虫菊酯的驱蚊水,尽量减少在较高的草丛、灌木中行走,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无法避免则尽量穿浅色长袖、长裤、长袜方便查找蜱虫,尽量不要裸露皮肤、穿凉鞋。
蜱虫未吸血时很小,但吸血后就会变得很大,可以变成原来的数十倍,像个小圆球。而且因为蜱虫叮咬后几乎没有任何感觉,因此一定要及时检查,避免蜱虫持续吸血,造成严重后果,蜱虫可以一直叮在人身上吸血,直到将自己的体型膨胀成原来的上百倍。因此,如果你身上的蜱虫已经很大只了,也需要考虑是否已经被蜱虫叮咬超过24小时。
从户外返回后,应该第一时间检查身体表面,重点检查腋下、耳周、脐周、膝后侧、大腿内侧、腰部、脚踝、头皮等容易忽略的部位。此外,从户外带回的衣物也一定要及时检查、高温清洗,避免蜱虫潜伏。
如果带宠物出门,也一定要做好驱虫措施,回家后第一时间检查。
如果发现身上有蜱虫,也不用过度惊慌,及时清除即可:
然后用肥皂水、医用酒精、碘酒充分清洁伤口;如担心后期有就医需求,可将蜱虫泡入酒精中保存或拍照留存。
如要丢弃,请勿挤压或捏爆,包裹后丢入下水道即可。
尤其需要注意,清理蜱虫要不要破坏它们的身体,更不要让口器留在体内,否则容易引起伤口炎症。如果你在清除蜱虫后的几周内出现伤口感染、叮咬处扩大、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并准确告知医生最近被蜱虫叮咬的情况,叮咬发生的时间,以及最有可能在哪里感染蜱虫。 如果怀疑被叮咬超过24小时,也应尽早就医。
并不是所有蜱虫叮咬都可能导致疾病,但我们依然需要提高警惕,避免意外发生。
隐翅虫
隐翅虫是一种常见的小型甲虫,种类繁多,虽然其中会给人类带来伤害的只有一小部分,但是对人类的危害却比较大。会对人产生伤害的隐翅虫称为毒隐翅虫,通常是红黑相间(橙红)相间的配色,身材看起来比较细长,头部和尾部呈黑色。因此,看到这种明显的警戒色,一定要提高警惕。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毒隐翅虫喜欢潮湿环境,通常在夜间活跃,但因为具有趋光性而容易聚集在路灯下,室内的灯光也可能吸引它们。白天时,如果我们经过潮湿的河岸、草丛也有可能惊扰它们。
当毒隐翅虫落在身上时,很多人会下意识像拍蚊子一样拍死它们,但一旦我们将毒隐翅虫拍死,它们就会流出具有腐蚀性的体液,一旦接触皮肤就有可能造成皮肤红斑、起泡、溃疡等等,如果隐翅虫驻足的地方是我们的面部,那么毁容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如果居住在潮湿地区,平时一定要注意紧密门窗,避免隐翅虫进入。只要我们不去触碰隐翅虫,导致它的体液漏出,即使是毒隐翅虫也可以与我们相安无事。因此,如果落到隐翅虫落到身上,尽量把它们吹走而不要触碰。如果必须触碰,则一定带好手套,保护好裸露在外的皮肤再进行操作。
如果还是不慎接触导致皮肤与隐翅虫的体液接触,则需要即使用肥皂水、炉甘石洗液清理接触面,如果出现肿胀、溃疡问题则尽量找皮肤科医生处理,避免伤口扩大。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