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宣传栏  >  学习宣传栏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发布时间:2023-06-13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来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参观国家书房、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中国当代出版精品与特色版本展,仔细察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参观“汉藏蒙满文大藏经雕版合璧”和“《四库全书》合璧”库展,感慨“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走进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察看部分馆藏珍贵古籍和文献档案,强调“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幕幕生动场景,映照着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文化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一重大论断,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向历史深处回望,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到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到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从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到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到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从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到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明确“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把“两个结合”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北京冬奥盛会惊艳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大唐芙蓉园梦回千年,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绽放时代新韵……千古文脉一华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今天中华文化更加蔚为大观,中华文明更加光彩夺目。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能汇聚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如同波澜壮阔的长河,中华文明一路奔涌而来,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浇灌出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穿越风雨、大道如砥,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北国边陲到南疆海岛,复兴的梦想激荡在14亿多中国人心中。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尤为清醒:“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更加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