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栏
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
谭铁牛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立足中国实际,认真研究解决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才能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由于中国传统学术和西方学术在源流、体系上有较大差异,我们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学术创造能力较为薄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和引进了大量西方学术概念、范畴、命题、理论。有些学者因此否定中国自己的学术传统,跟在西方学术后面亦步亦趋。然而,哲学社会科学是特定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经验总结,如果套用于解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问题,结果往往会水土不服。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诸如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样的重大课题,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国外理论不可能解答好。
改革开放后,学者们对西方学术理论进行了反思和辨析,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建构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进入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推出众多优秀学术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这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全新要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解答中国的问题,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必须有自己的坐标和立场、态度和主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牢牢扎根中国大地,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提出解决新时代各种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才能更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增强预见性、把握规律性,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以现代化理论为例。国际学术界很多人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认为现代化只能在西方文化土壤中发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图景,形成了人类对现代化问题的崭新认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我们形成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垄断。中国学者理应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不断拓展理论视野、研究方法和论域空间,不断推进现代化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要脑中有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自觉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清醒的理论自觉、科学的思维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要心中有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开辟未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运用中华文化丰富宝藏,厚植理论创新的历史根基、文化血脉,提出更多蕴含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精神的思想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要手中有招,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心怀“国之大者”,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善于发掘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议题,产出具有中国风格的学术成果,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总结好,多提睿智之言、多献管用之策、多建务实之功。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积极到基层社区去,到企业乡村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让学术研究贴民心、接地气,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