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每年仲春与暮春之交我们都会迎来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扫墓祭祖,缅怀故人。其实在关中地区,清明节还有很多习俗。
今天,跟着小布“网络中国节·清明”专题推送一起来了解关中民间的清明节
清明祭祖
自唐代约定成俗
千年古都西安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很多传统节日在这里发源,也有很多节日习俗在这里演变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清明节自然也不例外。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清明祭祖习俗由来已久,在西周时便已出现,汉魏时得到官府大力提倡,在唐代约定成俗。汉魏时期,光武帝刘秀以孝为本,提倡清明扫墓。于是,各级官员以祭扫祖坟为荣。到了唐代,官员清明扫墓之风在民间得以普遍效仿并约定成俗。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22年)正式诏告天下:“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于是,清明日益成为举国上下非常重视的民俗性节日。唐宪宗元和元年,曾下诏领京师官员寒食扫墓,在京城,也就是长安城以内者,可于假日中往返,在外州县者也可奏请拜墓。
关中地区清明提前几日祭祖
与寒食节传统有关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关中地区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但很多西安人不会在清明当天祭祖,而是会提前几天去扫墓祭拜。这一讲究背后,其实也有一定的传统内涵,并且与寒食节有关。
如果现在要问很多网友“寒食节”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答不上来。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分开的节日,只不过随着时代的更迭,在陕西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两个节日早已合二为一。
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义士介子推而设立的。唐时,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历史上,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也就是清明节前一二日。因为两节时间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虽然现在寒食节已很少被人提及,但关中地区仍有在清明节前几日扫墓祭祖的习惯,这便是寒食节习俗留下来的痕迹。
踏青、荡秋千、攀折柳枝
关中清明习俗多
清明节气时,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除了行清祭祖,也是郊外踏青春游的好时节。如今,关中地区的人们依旧习惯于在清明前后踏青郊游,感受春日的美好。近年来,也有不少西安市民会在这个时节,到郊区户外展开沉寂许久的露营装备,与春天“撞个满怀”。
“清明节,荡秋千。姐姐拖,妹妹赶……”关中地区流传的民谣里,将清明节荡秋千的民俗描绘传颂。在关中民间,还有“清明荡秋千,一年心里安”的说法。过去,西安周边的一些乡村会在清明前后竖起秋千架子,全村男女老少都要荡一荡,认为荡了秋千心明眼亮,百病不生。后来,人们不再竖起秋千架子,而是在自家大门框或是树枝上栓一个秋千,供孩子们玩。如今,我们也可以在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或者运动广场上寻一处秋千,感受城市的春光与美好。
春风一吹,除了飘荡的秋千,还有摇晃的柳叶。在关中地区,还有清明节攀折柳枝的习俗。人们会把折来的柳条编成柳条帽,或戴在头上,或插在门首,关中民间还有“身上戴柳,能活九十九”“门首插柳,吃穿都有”的俗语。相传清明折柳是为了纪念华夏始祖神农氏或晋国义士介子推。同时,柳条在中国传统意象中还有离别、送别之意。在清明节折柳,也许就是人们对心中思念的一种委婉表达,更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情结与深意。
慎终追远、祭祖尊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
清明节俗的传承和发展更承载着许多传统的文化、信仰与精神在缅怀和希冀之间愿我们都能珍视当下的美好继往开来,蓄力向前。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