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纵横
地形之奇
制造我国气象奇迹更多的还是地形。例如由于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四川盆地冬季中霜雪罕见,作物几乎全年生长,因此号称“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因而成为中亚热带气候,而同纬度东部地区因冬天寒冷却仍是北亚热带气候。历史上暖期时盆地中还可生长南亚热带水果荔枝,唐代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从四川盆地中运去的,这在苏轼的诗中都有记载。
其实,山脉造成的四川盆地的冬暖,与川西南、云南的“大温室”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川西高原东缘和云南高原东缘山脉海拔都在三四千米,足以阻挡从北方南下西进的冷空气。所以尽管昆明海拔1892米,但仍冬暖(暖得竟和同纬度桂林一样,而桂林海拔仅162米),加上地高夏凉,因而昆明四季如春,素有“春城”之誉。
更典型的是,由于冷空气的影响,东部大陆即使南海之滨的香港、澳门(约北纬22度),也都只是南亚热带气候,而云南怒江河谷中海拔820米的怒江州驻地六库(约北纬26度),竟是热带气候,怒江大桥西端一棵波罗蜜树(当地称“牛肚子果”)十多米高,年年结五六十颗果。我国云南素有“云南十八怪”之说,其实大部分怪也都是因为冬暖造成的。
我国著名景区“香格里拉”:雪山、绿地、蓝天、峡谷……那神话般的美景,实际上也主要是地形制造的。因为云南高原东缘乌蒙山脉高达3000米左右,基本阻挡了北方南下西进的冷空气,冬季得以沐浴在西南亚来的干暖气流之中,因此虽比昆明更高,但是不冷,和昆明一样有晴朗蓝天(乌蒙山脉以东的贵州则是“天无三日晴”了);加上峡谷顶部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相映,香格里拉美景就这样诞生了。
山区地形造成的奇异气象故事,除了气温方面,还有降水。主要有两种影响:迎风坡增雨和背风坡减雨。迎风坡增雨的原因是,气流在抬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因而水汽凝结致雨。我国年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就在台湾岛的东北角、中央山脉北端东北坡上一个叫火烧寮的地方,海拔380米,平均年降雨量6557.8毫米,是我国年降雨量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北侧的基隆市还有“雨港”之称。世界上各大洲年降雨量最多的地方,也都在迎风坡上,都多达一万毫米以上。
但是,当气流从迎风坡越过山顶以后,由于气流中失去了大量水汽,背风坡上雨量便大大减少,背风山麓甚至出现焚风效应(干燥气流使庄稼植被如同被火烤过,发黄)。焚风效应的结果,甚至可使当地雨季变成干季。例如,中南半岛中部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背风的长山山脉东坡越南中部沿海地区夏季就从雨季变成了干季,越南人还把从老挝吹过来的这种干燥的风叫“老挝风”。这种焚风效应还使柬埔寨金边地区附近的树木在夏季不得不落叶以度过干旱的长夏,因此,这里的落叶季节不是在冬季(因为这里热带冬暖),而是有趣地发生在夏季。
几条山脉焚风效应叠加的结果,还可使当地出现干旱地区的雨量。例如,我国云南金沙江大拐弯区的附近,由于怒山、云岭等高大山脉焚风效应的叠加,年降雨量只有二三百毫米,相对于周围2000毫米左右的多雨地区,被称为我国“西南干旱中心”。在美国西海岸山脉中部,还有森林区包围的真正盐湖城沙漠。
其实地形不仅能改变一个地方的雨季,也能改变一个地方的雨时(一日中多雨的时间)。其中最典型的可以说是兼有“日光城”和“夜雨”的拉萨了。拉萨位于较深、较典型的拉萨河谷的底部。这种山谷中每逢晴日就会有山谷风出现,在谷底上空,白天是下沉气流,夜间是上升气流,每逢夏季空气比较湿润,夜间上升气流中就会水汽凝结,成云致雨,白天下沉气流中则晴天烈日。这就是拉萨夏雨季同时具有白天“日光城”和夜间“拉萨夜雨”奇事的气象学原因。我国典型的河谷夜雨,如四川西昌、西藏日喀则、云南河口等地都有。
最后讲一件干旱地区发大水造成洪灾的奇事。那是吐鲁番盆地中西部的托克逊地区,年降雨量只有几毫米,为全国最少。1996年7月20日,托克逊本站降水量7.1毫米,本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小雨,可是各河谷山洪汇合后,河流总流量达到1570立方米每秒,托克逊出现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冲毁农田10万余亩(1亩≈666.67平方米)、房屋20万余间,受灾人口2万余,总损失5.1378万元。这是因为,干旱地区中较高的山上,雨量还可以是比较大的。
地形影响造成的奇异风灾,多是在小风的盆地中发生狭管大风。可以举出以下例子。
一是,吐鲁番盆地北部通向准噶尔盆地的峡谷中,大风曾多次吹翻火车造成了旅客死伤,这件事惊动全国。因此,铁路部门在当地风速最大的地区建造了多段挡风墙,这是世界铁路史上的特殊建筑。为利用当地大风风力,我国在达坂城附近建设了全国第一个风力发电场。
二是,吐鲁番盆地西部托克逊地区,因为从北方达坂城峡谷吹来的大风到此并未停息,使这里年平均大风日数仍高达108.2天(以东仅50千米的吐鲁番因不在风道上,便只有26.8天)。大风吹刮地面使地面出现了风蚀波浪地貌;大风挟沙石击打电杆的结果是木电杆很快就烂了,水泥电杆不到一两年也露出了卵石。所以,不得不在水泥电杆迎风面下部,加装半圆形的“铁马甲”。这种事,过去也没有听说,但2008年却看到了。最有趣的是,在吐鲁番盆地东北部狭管效应造成的“百里风区”中,为了天气预报专设的气象站,也因实在风太大而不得不搬到5千米外的相对小风区去了。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