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仓颉庙,又称仓圣庙,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千米处的史官乡,庙东500多米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500余米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南方向约20千米有阳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这是国内仅存的保护良好的纪念仓颉的古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庙内古柏森森,传为仓颉亲手所植,与延安黄帝陵的古柏树一样,树龄在5000年左右,成为史前人类曾经活动于此的活的证据。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但现在保存的仍有18通。其中一块《仓颉鸟迹书碑》是由清乾隆年间白水知县梁善长摹书,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冬刻石立碑,共28字,重现了仓颉古书的形象。还有一块唐朝的《仓公碑》,其中有记:“苍(仓)公者,黄帝时史官也;苍(仓)公墓者,葬于雍州东北上同州界白水县东北彭衙城是也;黄帝墓者,坊州内即古今桥陵是也。”阐述了仓公、黄帝,仓公墓、黄帝陵的关系与位置,是难得的史料。此类仓颉庙碑石无论从历史价值上,还是从书法艺术、文物价值上,都是仓颉庙古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经了各朝各代,不但从中可以看出碑碣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一部完整的仓颉庙史。其中东汉时期的《仓颉庙碑》为全国现存最早的碑石之一,这块名碑现已移入西安碑林。
仓颉墓位于仓颉庙内,墓园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仓颉墓冢是一大土冢,墓冢上边树荫遮天,早在东汉延熹五年(162年)就已经存在,周围有3米高的砖花墙,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修建的,开有东西两门。东门上联为“画卦再开文字祖”,下联为“结绳新创鸟虫书”,模批为“通德”;西门上联为“雨粟当年感天帝”,下联为“同文永世配桥陵”,横批是“类情”,成为仓颉庙文化的代表性作品。
(来源:本文摘自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三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西安文化遗产辑录》第二辑,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