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薪火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明薪火  >  文明薪火
中国古代的理想城市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2-09-23     作者:侯卫东   来源:学习强国光明日报   分享到:

北京中轴线的理念从哪里来

明清北京城中轴线以长达7.8公里的南北向带状空间组合体,作为统领全城建筑和控制社会秩序的主线,凝聚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营造技术的集大成者,明清北京城具备了此前数千年中国营造城市的所有理念。其总体上方正规矩、重城相套、中轴对称,采用四合院式建筑,以及“棋盘式”里坊布局。这些特点有着怎样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image.png

明清北京城的宫城——紫禁城里的太和门广场。广场正中南北方向的御道,就在城市的中轴线上。李韵 摄/光明图片

明清北京城是继承了元大都的城市设计思想。元代以来,都城规划的复古之风盛行,元大都是按照《周礼·考工记》的都城规划理念设计的,而元中都、明中都是最贴近《周礼·考工记》理想规划的城市。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设计理念体现出一种复古与现实的调和,比如以大内或紫禁城为核心的建筑群更加突出南北中轴线,而其外围离核心区域越远越彰显因地制宜的理念。

image.png

元中都内城复原鸟瞰示意图。陈筱 绘图

元大都的前身金中都也按南北中轴线规划城市,遵循“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原则,而金中都的规划理念直接来自北宋东京城。北宋东京城从州桥到御街一直纵贯到大内,有一条明确的中轴线。如此向前追溯,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是一脉相承、赓续发展的。

中国古代的理想城市规划是什么样的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关键里程碑,古人通过创建城市,构建了全新的社会秩序。城市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人群聚居之地、资源汇集之处,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以城墙为界限的地域关系,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紧密结合,居住形式和社会组织之间高度耦合,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和生产生活交织在一起的文化景观。

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早对以王城为代表的城市规划进行理想化描述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理想的王城由两重城垣相套构成,大城为边长九里(约合3750米)的正方形,每面设三座城门,大城四面环抱居中央的宫城。这种理想的城市规划以大一统国家的王城为基准,诸侯国都城、卿大夫采邑的规格则按照等差进行减杀。宋代以来,学者们根据《周礼·考工记》和自己的理解,绘有多种王城布局推测图,图中都有贯通全城的南北中轴线,轴线南部通过穿越城门的干道、北部指向宫城。中轴线控制着城市功能单元和道路的空间布局,轴线东西两侧的城区结构对称、功能元素彼此呼应。现代考古发掘也证实,这种推测是较为准确的。

西周时期王都和诸侯国都的总体布局流行横长方形,以鲁国都城为代表的古代城市规划与营造经验是对夏商王朝的继承和发展,很可能是《周礼·考工记》理想规划的重要渊源。比如鲁国都城的南北中轴线控制着祭祀建筑的选址、道路网络的布局和冶铸工业区的分布,将城市内外紧密连接起来,使整座城市布局秩序井然。历代大部分城市的营造都是在继承西周以来城市规划理念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或复古模拟,乃至唐长安城的“棋盘式”里坊布局也是在夏商西周城市的文化基因中融入了当时的理念。

可见,中国古代的理想城市规划和城市营造实践之间最契合的就是,作为控制全城布局的主线,南北向中轴线实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考古发现表明:中轴线两侧的建筑往往并不像理想规划得那样完全对称,但体现了追求对称的原则。中国古代理想的城市形式重在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突出体现身份等级差别和政治权力秩序,未必能够满足理想的城市生活需求。因此,常常可以从古代城市的布局中看到,自上而下的规划与自下而上的发展之间,形成了错综相间的文化景观。

中国古代理想城市的源头在何处

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正值中华文明肇始阶段,当时出现了一次广泛筑城的浪潮。中原腹地,在临近水源的高阜平坦之地,用黄土夯筑城墙;在城内居高居中之地营造贵族宫室和公共活动空间,民居、作坊和墓地有序安排;干道连接城门,地下陶水管、暗渠或明渠构成完善的给排水系统。河南淮阳平粮台就是当时最方正、最规范的古城。龙山时代的筑城和宫室营造技术,为夏商王朝城市规划和营造提供了技术积累,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营造技术的主流,是重要的中华文明基因。

夏王朝晚期,“里坊式”布局成为理想城市的主要特征。王都偃师二里头以纵横多条十字正交的路网结构,将整个都城区划成网格状“里坊式”布局,宫城位居中部偏东南。每个网格单元都是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的纵长方形,并且长宽比例接近,路网形成之后不久又分别在每个网格单元的道路内侧营造夯土围墙。二里头宫城内10余座大型宫殿宗庙建筑排列有序,采用回廊庭院式布局,即是其后数千年官式建筑四合院式布局的渊源。二里头都邑的规划理念和营造实践已有建筑模数的意识,体现了王都规划“模写天下”的宇宙观。新郑望京楼二里头文化城邑的选址和规划理念与二里头都邑最为接近。其面积约37万平方米、平面近菱形,城内由道路及其延长线界隔成九宫格式布局,每个单元格的面积约4万平方米,相当于二里头王都的缩略版。

至商代,夏代的建城理念得以继承并发扬。商王朝早期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两座王都的营造为引领,也出现了一次广泛筑城的浪潮。作为王都的郑州商城,营建在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的高阜平坦之地,临近河湖等充足的水源,300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城(内城)平面为纵长方形,东北角受紫荆山自然土岗的影响形成一个折角。郑州商城大城东北部发现的垣墙及其延长线,可将宫殿宗庙建筑界隔成多个“宫城单元”。也有学者结合夏商王朝都城布局特征和规划理念,提出“宫城”应在大城中部一带。郑州商城与历代郑州城重叠,目前很难对“宫城单元”进行清晰识别和区划,无法确认其是否存在如二里头一样的网格状“里坊式”布局;但这种将都城按功能区划分成若干单元的方式,无疑继承了二里头都邑的规划理念。在郑州商城大城之外,又结合周围岗地及河湖水系,因地制宜营建了防护范围达1000万平方米以上的外城,实现了中原王朝都城的第一次超大型建设。郑州商城作为商王朝取代夏王朝前后营建的都城,继承了二里头的营造技术和规划原则,又有很多创新和突破,比如因地制宜营建了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的外城,给排水设施更加复杂完善等。其都城规划和营造体现了商王朝建立者们的理想和追求。

作为商王朝早期的副都,偃师商城是在二里头夏都附近选择理想之地平地起建的,既有近在咫尺的二里头夏都作为模本,又有了营造郑州商城最早一批宫殿宗庙建筑和宫城的实践经验,因而其营造可以更好地体现商王朝初年的建城理想。偃师商城首先营造了面积4万平方米左右的近方形宫城,宫城居于其中部偏南的位置,之后向外营造面积约81万平方米的纵长方形大城,从而形成重城相套的结构。早期大城与宫城大体是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且以此对称有序、布局严整地营造了多个近方形功能单元,每个功能单元约4万平方米。其西南角有一个约3.5万平方米的府库类封闭单元,西北角有一个约4万平方米的仓储类功能单元,而东南角、东北角的城墙都有与西南角、西北角相似的拐折,由此推测这里也有相应的功能单元。虽然目前还无法确认81万平方米的大城是否都用垣墙和道路界隔成“里坊式”的功能单元,但可以明确的是,其继承了二里头夏都网格状“里坊式”布局的规划理念,并且进一步发展了建筑模数意识。偃师商城功能单元的建筑模数明显小于二里头夏都的宫城,表明其规格低于真正的王都。其宫城内营建的东西两组建筑,每组建筑也依然遵循始于二里头夏都的南北向中轴对称原则。

image.png

偃师商城遗址航拍(从南向北) 。采自《偃师商城遗址研究》一书封面

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城市规划,体现了商王朝“模写天下”的宇宙观和对都城秩序的追求,影响后世数千年的都城规划和城市营造。商王朝中期营建的安阳洹北商城,总体布局更加追求方正规矩、重城相套、中轴对称、四合院式建筑等,把“模写天下”的都城规划理念推向新高度。这种理念历经后世无数次继承与革新,一直传承到明清北京城。

(作者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