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薪火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明薪火  >  文明薪火
敦煌,一个可以被“听见”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2-09-07     作者:杜鹃 秦凯   来源:学习强国甘肃学习平台   分享到:

这里是曾经的丝路重镇,自远方而来的各路人等在此狂欢,各色文化于此交融,城市宛若留声机,收纳进独属于此的声音记忆。走进莫高窟第112窟,在南壁的壁画中,满目琳琅的各种传统乐器,彼此配合,相得益彰。那是古老的中式“交响乐团”,各个声部依次排开,层次分明又浑然自成的动人音律仿佛就在耳边。演奏者眉宇之间的细微变化,更是将这场音乐会定格在最美好的瞬间。

image.png

image.png

乐舞图 莫高窟第112窟 南壁 中唐

在敦煌石窟诸多有乐舞场景的壁画中,多有琵琶出现。琵琶以高达700余次的出现频率,成为敦煌壁画的绝对音乐象征。

琵琶通身呈梨形,线条流畅优美,像一滴眼泪,从飞天乐伎低垂的眼帘中滑落。乐伎手持琵琶,只消轻轻拨动琴弦,万般情愫瞬间涌现上来。

image.png

反弹琵琶 莫高窟112窟 中唐

壁画正中最让人挪不开眼的,就是最为经典的“反弹琵琶”图。将琵琶高举过头顶,从背后弹奏,是一种顶尖的技巧,其动作也是一种绝妙的舞姿——反弹琵琶,必然是整场的压轴,将瞬间吸引所有的目光。

image.png

横弹琵琶 莫高窟第14窟 北壁 晚唐

image.png

image.png

阮 莫高窟第201窟 南壁 中唐

琵琶音高而灵动,阮咸音低而沉稳。

同属弹拨类乐器的阮,得名于竹林七贤之一——阮咸。不同于琵琶的梨形,阮咸的琴箱浑圆完整,恰似高悬夜空的一轮满月。

有创意的工匠不会让音箱拘泥于单调乏味的造型,他们在琴体上雕琢出精美的边饰,绘以丰富的纹样,使整张阮如花般绽放。

如此一来,乐伎们手中的阮不仅仅是乐器,更成为极致精美的艺术品。

image.png

花边阮 莫高窟第220窟 北壁 初唐

阮与琵琶往往组合出现,二者配合更能奏出美妙和谐的乐章。

直到今天,琵琶和阮依然作民乐团的重要成员活跃在舞台上,没有失传断代的它们自然幸运,但更幸运的是还能与它们产生共鸣的乐师和听众。

image.png

image.png

箜篌 莫高窟第112窟南壁 中唐

“反弹琵琶”形象的右边,一位乐伎正拨动箜篌。虽然十四世纪后,箜篌不再流行,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它柔美清澈的音色,依旧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早期箜篌弦数并不多,到了唐代,箜篌变得华美繁复。不仅增加了精美的装饰纹样和华丽的坠件,箜篌的弦数也增加到二十多条。

此时箜篌盛极一时,上至宫廷雅乐,下至民间歌舞,常能听到箜篌婉转起伏、曼妙柔和的音律。

image.png

飞天擎箜篌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 西魏

唐代诗人李贺曾到箜篌名家李凭的演奏现场,作诗一首《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读之似有妙音绕耳,引得无数人为之迷醉。

image.png

image.png

抚筝图 莫高窟第98窟 南壁 五代

比起绝响于世的箜篌,筝就幸运多了,不仅历经磨难得以幸存,还成为了现今知名度最高的民族乐器之一。

传说筝的由来与中国传统的弹弦乐器——瑟有关。

两姐妹争夺一件瑟,二十五弦的瑟被摔成两半,一半十三弦一半十二弦,姐妹俩各自抱得一半。谁知这半张瑟也能弹奏,音色比完好的瑟更美,于是这二女相争的半瑟就称之为“筝”(争),并流传开来。

image.png

琵琶与筝 莫高窟第112窟 北壁西侧 中唐

瑟已经被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中,就连敦煌的壁画上也难寻它的身影。

筝成为了弹弦类的乐器之首,比锦瑟更豪情,比古琴更宏大。那一曲《渔舟唱晚》,最是典雅优美,刚柔并济。

image.png

image.png

演奏横笛 莫高窟第112窟 南壁 中唐

不论演奏什么乐器,其演奏姿势都有独特美感。或是手抚琴弦的优雅,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

最美妙的还是吹奏一支小小横笛时的轻扬——拿起竹或玉制的笛子,轻轻横在美人唇边,气息变化自如,手指灵活起舞,笛音飘然而出。

在莫高窟第112窟这场盛大的乐舞图中,吹笛的乐伎神态祥和,眉目低垂,望向下方。手中的玉笛更是逼真细致,连吹孔和按孔都清晰可见,玉笛清透明亮,想必是上好的材质吧!

image.png

横笛 榆林窟第25窟 南壁 中唐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