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纵横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地理纵横
红色岩溶:从远古醒来
发布时间:2022-08-11     作者:姜伏伟 董颖 杨涛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分享到:

人类认识自然的脚步从未停歇,新的发现不断涌现。

1.jpg

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和贵州理工学院等在武陵山区酉水流域开展碳酸盐岩典型地质遗迹详细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处以红色为主、白色为辅、外观形态凹凸有序的独特岩溶地貌。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近类型地貌对比的基础上,笔者将这类独特典型的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命名为“红色岩溶”。

2.jpg

穿越远古的红色岩溶

红色岩溶形成于距今4.8亿年左右的早-中奥陶世浅海中(水深一般小于100米)。当时,中国大片地区处于海洋中,并不断接受来源于陆地河流水中的碳酸盐物质沉积。当沉积的碳酸盐物质(如碳酸钙、碳酸镁)中无泥沙夹杂时,将演变成灰白色的碳酸盐岩,如常见的灰岩、白云岩等;如果存在泥质混合,将演变成泥质碳酸盐岩。红色岩溶的母岩就是紫红色夹灰白色的泥质灰岩。

3.jpg

4.jpg

5.jpg

红色岩溶指示了远古的一些气候环境信息。如泥质中三价铁元素是红色岩溶中红色的来源,这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为氧化环境。处于这种环境时,海水中富含游离氧,促进海洋生物的生长演化。这与红色岩溶岩石中富含生物碎屑相匹配。

6.jpg

7.jpg

红色岩溶在我国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北恩施州、贵州铜仁市及黔东南州、湖南张家界市和湘西州、渝东南区域,即武陵山区酉水流域及其周边。目前,在贵州铜仁市松桃、印江、沿河三县已确定红色岩溶分布面积140平方千米,发现红色岩溶世界级地质遗迹4处、国家级8处、省级7处。除此之外,在重庆酉阳县和湘西古丈县也发现了大面积红色岩溶的分布。

8.jpg

9.jpg

红色岩溶形态多姿

受节理裂隙发育控制,沟壑将红色岩溶发育地层切割成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块体,既为地下水渗流溶蚀提供通道,也为后期地质营力的塑形提供界面。在沟壑切割、岩面凹凸基础上,再加之长期经受的地质营力作用,在红色岩溶地层表面,形成了很多形状不规则的突兀岩石。这些岩石形态差异大、岩面凹凸不平,一般高度介于0.5~2米之间,体积大多数小于1立方米。

10.jpg

11.jpg

红色岩溶总体形态为层面凹凸有序,最大的形态特点主要体现在凹凸互层。以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当造村红色岩溶典型发育区为例,该地区红色岩溶凹凸互层总数约90~100层,凹层与凸层的厚度为30~40厘米,层间凹凸程度约为20~40厘米。

12.jpg

13.jpg

红色岩溶发育地层为奥陶纪泥质碳酸盐岩(如泥质灰岩),其中泥质碳酸盐岩与纯碳酸盐岩互层成景最美。如上述当造村红色岩溶。岩石矿物测试分析结果得出,凸层岩体中黏土含量一般在20%~35%,而凹层黏土矿物含量一般小于10%。岩石组成元素分析得出,凹层铁元素含量低,钙、镁元素含量高,而凸层与之相反。这说明凹层为相对较纯的灰岩,而凸层为泥质灰岩。

14.jpg

总体形态特征反映了红色岩溶外观的大轮廓,而微观形态则塑造了红色岩溶千奇百态的外观。红色岩溶外观的基本形态主要有箱形、锥形、锋刃形、船形、蘑菇形、柱形、屋檐形、宝塔形和穿洞形9类。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红色岩溶地质遗迹岩层表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溶蚀现象。凸层蜂窝状明显,而凹层较少,这说明凹层碳酸盐物质成分溶蚀得较均匀。由于凸层含不溶物质导致溶蚀速度慢,凹层主要含可溶物质导致溶蚀速度快,这种溶蚀的快慢差异促成了凹凸形态。因此,红色岩溶的凹凸形态是差异溶蚀的结果。

22.jpg

23.jpg

多处典型景观正在开发建设中

武陵山区酉水流域是我国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红色岩溶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增添了地质色彩,正逐渐成为新的旅游景区。

24.jpg

25.jpg

湖南古丈县红色岩溶地质遗迹位于酉水河畔的茄通乡和断龙乡,核心区面积约20平方千米,现已建成国家地质公园。湖南张家界市红色岩溶地质遗迹位于永定区尹家溪镇红石林村,已获批国家石漠公园,总面积约11平方千米。重庆酉阳区红色岩溶地质遗迹分布于酉水河岸麻旺镇白竹村和酉酬镇江西湾村,出露总面积近2平方千米,需进一步开发建设。贵州松桃县红色岩溶地质遗迹位于盘石镇当造村、仁广村、过洲村和十八箭村,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已开发面积2.5平方千米。湖北宣恩县红色岩溶地质遗迹位于李家河镇楠木园村,总面积约4平方千米,正在开发建设中。

26.jpg

27.jpg

这些红色岩溶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保护地质遗迹资源、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旅游科学内涵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红色岩溶资源

对红色岩溶地质遗迹的保护,笔者建议设立特级、重点和一般三级保护区。

28.jpg

特级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以世界级地质遗迹为主,建议以地质公园、风景区为依托,合理规划,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科学保护。重点保护区保护对象以国家级地质遗迹为主,一般保护区保护对象以省级地质遗迹为主,建议设置相应的保护标示牌,并进行保护宣传。同时,将红色岩溶地质遗迹保护区作为野外科普基地,深入研究其形成演变过程,设置相应的科普解说牌,讲好红色岩溶地质故事。

29.jpg

红色岩溶的主要分布区域武陵山地区,具有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等特点。当地缺乏工业化发展条件,但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独特的红色岩溶资源。因此,通过合理开发红色岩溶资源,科学发展旅游业,可作为这一地区脱贫攻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理工学院)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