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纵横
在我国辽阔的西北地区,“鸣沙山”“月牙泉”这对镶嵌在大漠戈壁的孪生姐妹,曾几何时也是郁郁葱葱、水草丰茂,其风景如画、寂静和谐的自然风光,与恶劣气候顽强抗争、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心往神驰。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浪、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土地沙漠化问题日益加剧,这颗曾经璀璨的“沙漠明珠”正在缓慢消失。这由盛而衰的变化引发了全人类对绿洲地貌的关注。
绿洲是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质上,以小尺度范围但具有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为基础,构成能够相对稳定维持且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异质生态景观。
绿洲内部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证绿洲的稳定性以及结构的系统性,其小气候效应则保证了绿洲能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种群提供适宜的气候环境,形成了景观构成的生物链。
绿洲的存在,让“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构建起了“山顶冰雪盖、山腰涵养林、山前绿洲居”的生态格局。同时,其独特的生态特性,深刻影响着周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
作为荒漠地区的“明星”,绿洲也具有自己脆弱的一面。
作为荒漠地区的异质生态景观,绿洲与干旱基质背景相抗衡,受气候波动和地质作用变迁控制,结构简单,稳定性差。人类可以完善绿洲系统机能,增强其稳定性;相反,也可能因不合理利用绿洲,带来绿洲机能退化的生态风险,以土壤盐渍化、土地沙化最为普遍。其中,土壤盐渍化是绿洲生态系统弱化的重要特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影响,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并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微生物减少,抑制植物根系发育,影响绿洲内部植被和生物,破坏绿洲生态系统。
土地沙化是绿洲退化的标志,绿洲边缘植被稀疏,受沙尘侵蚀和人为破坏,植被被流沙覆盖,大风和风沙推动沙丘移动、搬迁和堆积,埋没绿洲,难以恢复。绿洲退化比进化的速度更快。有研究认为,要恢复一个1年到3年的退化绿洲,至少需要精心治理15年至20年。绿洲的消失和退化已有许多历史记载和现实例证,如罗布泊、尼雅等。
绿洲是荒漠区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更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栖息地。如何维持绿洲生态系统平衡,合理开发绿洲土地资源,防治盐渍化、土地沙化等生态地质问题,保护绿洲生态系统,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