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天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军事天地
“精导”大片放映室(七)看《猎杀红色十月》,说反鱼雷技术
发布时间:2022-06-16     作者:   来源:科普中国   分享到:

在之前一篇《猎杀U-571》里我们已经简略知晓了鱼雷相关知识,而针对鱼雷这种被形容为“一击致命”的水中幽灵,各国海军又怎样有效地规避呢?这次我们一起跟随电影《猎杀红色十月》来看看怎样运用反鱼雷技术进行水中对抗。拍摄于1990年的电影《猎杀红色十月》由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找来了第一代007扮演者肖恩·康纳利出演,标题中的“红色十月”是苏联核潜艇的名字,潜艇参考的是“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潜艇) 。美国拍摄了好几部关于苏联核潜艇题材的电影,其中还包括1995年的《红潮风暴》和2002年的《K-19:寡妇制造者》,可以看出,美苏之间明争暗斗的冷战也反映在电影艺术中。而我们这次提到的《猎杀红色十月》,其上映年份也正好是苏联解体的前一年。现在看来,即使在苏联解体之后,美俄两大强国之间的斗争也远未结束。

8adc7a9fdc6ffbf1fc90d79863f3eaca.jpg

《猎杀红色十月》电影海报

电影《猎杀红色十月》讲述的是冷战时期的苏联潜艇红色十月号叛逃的故事。我这篇文章重点讲影片涉及的反鱼雷技术部分。

影片中,“红十月号”新型核潜艇开始了它的试航演习。不料,舰长却图谋劫艇叛变。苏方发现后,宁为玉碎地发射鱼雷,欲将其击沉。其间鱼雷与反鱼雷的对抗过程曲折复杂,但阴谋最终得逞,这是由于舰长十分老道有经验,采取了有效的对抗措施。如当苏方再次向“红十月”发射鱼雷,舰长命令潜艇迎着鱼雷驶去而使鱼雷因距离过近而难以引爆;还有一次是,舰长引诱苏方鱼雷绕道击沉了自己的潜艇。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鱼雷装备分为软杀伤、硬杀伤和非杀伤三大类。软杀伤有背景干扰型和信号干扰型。如气幕弹、宽带噪声干扰器,实施的是背景干扰;而应答器、扫频器、悬浮式诱饵、自航式声诱饵、拖曳式声诱饵及潜艇模拟器等,用作信号干扰。硬杀伤装备包括反鱼雷拦截网、引爆式诱饵、反鱼雷深弹和反鱼雷鱼雷。非杀伤则指以隐形降噪、增强装甲和战术规避等技术手段为主。

一套完备的鱼雷防御体系是软、硬、非的三种结合。电影《猎杀红色十月》里开始出现的拖曳线阵列声呐即是拖曳式声诱饵,是软杀伤反鱼雷装备中的信号干扰型,用来干扰敌军作战,而在最后的关键作战里用来引诱敌军的鱼雷诱饵也属于软杀伤反鱼雷武器,无法对鱼雷进行直接毁伤,主要还是凭借战术成功脱险。战术规避属于非杀伤的反鱼雷手段,但是在影片里通过战术规避引导敌方鱼雷最后引爆敌方潜艇的“自爆”行为,其杀伤力却是毁灭性的。

a78d77c51b57c89570f645a51c3d633d.jpg

《猎杀红色十月》里的鱼雷

用于反鱼雷的鱼雷防御系统最早出现在二战早期,当时为了对抗直航鱼雷,如反鱼雷拦截网和引爆式诱饵。而声自导鱼雷的出现导致老式拖曳式声诱饵的诞生。这就是最早期的软杀伤和硬杀伤反鱼雷装备。

电影发生年代的1984年,此时主要的反鱼雷手段对于打击鱼雷的技术发展还无法取得突破。因为鱼雷等水下武器运动等不确定性以及舰艇的声呐系统报警距离测定的不准确性,舰船本身防御措施很薄弱,受到鱼雷武器等水下威胁越来越严重。同时现代鱼雷朝着远航程大航深高速度智能化方向发展,鱼雷对目标威胁越来越大,如何进行鱼雷防御已成为各国海军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为突破反鱼雷技术瓶颈,反鱼雷鱼雷(ATT)为主的硬杀伤反鱼雷装备在8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各国开始加大研发力度。同时俄罗斯也开展研发火箭助飞式深水炸弹为主的硬杀伤反鱼雷装备。

a20ea5d276b08688781415d85962f82c.jpg

美国海军反鱼雷硬杀伤系统

在电影里,战术型的反鱼雷手段充满太多变数,也只有在电影里才能惊险获救,而随着鱼雷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单一功能的反鱼雷干扰器材已经很难奏效。

水面舰艇的反鱼雷防御系统近年来受到各国海军充分重视,同时借助防空战(AAW)防御体系的思想,反鱼雷武器装备的发展已进入软、硬、非杀伤相结合,远、中、近多层次防御系统阶段。

389f1f79abb3f94023fa65bd2d499e1e.jpg

俄罗斯E/NK反潜/反鱼雷系统

未来潜艇对抗鱼雷的发展趋势是要提高潜艇探测识别能力、多层次综合防御以及发展通用型反鱼雷武器装备。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