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因你而美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西安因你而美
交大西迁新传人:潜心科研 把理想融入国家命运
发布时间:2022-06-06     作者:   来源:西安文明网   分享到:

 1.jpg

 青少年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习近平

潜心科研

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命运

4月长安风暖,樱花在旖旎春光里灿烂盛开,西安交通大学校园里书香浓郁,生机勃勃。 

两年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期望,西安交大在学科交叉融合、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上踏出坚定步伐,聚焦国家战略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引擎,不断创新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西迁精神”经过岁月沉淀,早已成为一代代交大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印记。如今,“交大西迁新传人”正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命运,把科技报国之情转化为创新发展之力,继续在祖国大西北这片热土书写爱国奋斗的新篇章。

融入国家命运

化科技报国之情为创新发展之力

“在西迁馆外,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勉励大家的话,让我至今想起来都心潮澎湃,很受鼓舞。”回想起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考察调研时的情景,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磊仍然激动不已。

张磊是土生土长的交大人,1999年入校,2010年在美国完成博士交流项目回国。2015年,再次结束赴美博士后研究之后,在择业的十字路口,许多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向张磊发出了邀请,但对祖国的眷恋和对母校的信任,让张磊选择扎根西部。

2.jpg

西迁老教授们走在西安交大校园里。

“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深深影响着张磊,“总书记的勉励,让我更进一步坚定了从事基础学科、基础研究和基础人才培养的决心和定力。”张磊说。

白天全身心投入行政管理工作,深夜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跑数据、写论文。流淌在交大人血液里的精神传递和思想共鸣,伴随张磊度过一个个在科研领域奋战的日夜。作为国内软凝聚态物质大分子显微成像和动态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的优秀代表,张磊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两年来,我们团队瞄准具有多学科交叉共性的原子、分子关键基础,面向物质科学重大根本问题,敢于开冷门领域、辟冷清方向,奋力拼搏、不分昼夜。”张磊说。

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在物质世界基本组成形态方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在生命物质基本运行规律、机制和医药应用方面,取得重要基础性成果,为突破相关领域“卡脖子”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前不久,张磊团队与山东大学、国家蛋白质中心等单位合作,采用冷冻电镜技术在粘附类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通用机制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4月13日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卡脖子’卡哪里,就突破哪里。”在西安交大,有许许多多的交大人像张磊一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不同岗位上奋斗,坚持将论文、成果书写传播在中国大地上,用实际行动创造属于交大西迁新传人的一个又一个成就。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一批批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和大成果不断涌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基地29个,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两项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参与研制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成功点火运行;联合申报的“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经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

近30万英才奔赴祖国各地

在交大西迁博物馆里,有一张66年前交大师生西迁时使用的乘车证,上面有一行字——“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它承载着一代人建设新中国的壮志豪情,更是交大人始终不变的追求。”西迁博物馆优秀讲解员志愿者郭欣宇说。

3.jpg

 西安交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启动大会。

去年4月,西安交大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启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今年4月8日,西安交大15个“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项目通过线上线下形式签约,1个校企联合平台揭牌。这是西安交大创新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路径,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的又一个生动实践。

近年来,西安交大坚持“四个面向”,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以需求为导向,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培养“高精尖缺”人才,打造国家未来的战略科技力量。

4.jpg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在担任科研任务的同时,张磊还兼着高层次人才办公室副主任兼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的行政职务,对交大的人才工作感受颇深,“十三五”以来,西安交大充分激发人才队伍活力,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人才政策支持体系,拓宽引才渠道。鼓励支持创新创业,激发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大力实施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增加人才储备量。同时,构建更加合理的人才发展支撑体系,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

将个人的“小我”与国家的“大我”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需要当成知识青年的责任。迁校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已经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各类优势人才。无数青年知识分子从这里奔赴祖国各地,其中一半以上选择在中西部工作,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目前我们人才数量已具备一定规模,更要聚焦到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在给人才们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保障的同时,还要从思想文化入手,营造好人才成长的软、硬环境。”张磊说。如今,一批批交大西迁新传人正在用他们的热血、青春与智慧书写着大西北的精彩画卷。

“二次西迁”

新起点上勇担国家使命

1955年为了响应国家支援西北的号召迁至西安,背负着国家希望进行大转移。如今,“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堪称西安交通大学的“二次西迁”。

作为西安交大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探索21世纪大学新形态而建立的重要平台。创新港对交大的意义,远远大于建设一个新校区,它使西安交大成为一个融入社会的敞开大学,是西部和全国高校的一类新型组织模式探索。

“两年前,在现场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激动不已。”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张彦峰说,“作为交大的年轻教师,我们将不负重托,以实际行动展示西迁新传人的实干精神。”

张彦峰团队的陕西拓锐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在秦创原西部云谷注册,其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是春种基金首个融资成功的项目,被命名为“西部科技创新港春种基金001号项目”。

这两年,西安交通大学立足国家科技战略前沿,立足创新港,为支撑学科发展和服务“两链”融合,形成了国内高校中首屈一指的基于“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生态发展”三个融合的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体系。累计征集可转化科技成果1100余项,梳理专利及非专利存量技术成果2万余项。为促进科技成果在陕就地转化,已定向为西咸新区春种基金推出种子项目264项 。还组建了一支44人的职业化科技经纪人队伍,成为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核心力量。

承载着增强西部、国家乃至世界科技创新水平的责任和希冀,目前创新港在理、工、医、文四大方向建立了8大平台、29个研究院和300多个科研平台。

“下一步,西安交大继续将‘西迁精神’作为学校改革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依托,发挥好创新港的总窗口作用,积极探索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安交大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听党指挥跟党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基础更加扎实、融合更加深入、合作更加广泛,质量更高、成效更好、特色更强、贡献更大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勇担国家使命,共创交大荣誉。”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娜 采写 图片由西安交通大学提供)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