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健康长寿 >  
一张血常规化验单,揭开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精灵”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2-05-17  作者:  来源:西安交大二附院 健康管理部  分享到:

血液中的“三精灵”

图片1.png

人体的血液构成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是液体,即血浆;其二为有形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类细胞由骨骼中的骨髓制造出来,住在人体的血管里随着血液的流动周游全身,守护人体的健康,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可谓之血液“三精灵”。血常规检查就是对有形细胞,即三精灵进行检查,通过观察它们数量的增多/减少以及形态的正常/异常,来判断血液状况及身体疾病状态,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一张血常规化验单揭开“三精灵”神秘面纱吧~~~

图片2.png

1、红细胞

图片3.png

是我们的精气神,它背负着一个重要人物——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肩负着携带氧气至身体各处的任务,因为它富含血红素,所以可以让人看上去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120-160g/L(男),110-150g/L(女)。

从数量上看,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时,会直接引起身体缺氧,表现为患者苍白、无力、虚弱、无精打采,甚至胸闷气短。当患者有血液浓缩、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或是在高原生活等缺氧情况时,红细胞的数量则会增多。

从形态上看,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提示巨幼细胞性贫血,这常常是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造血原料不足导致的;红细胞平均体积减小,提示缺铁性贫血,常常是由于缺铁造成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摄入不足,如素食、挑食等;二是吸收障碍,如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三是铁流失过多,如痔疮出血过多、慢性失血、女性月经量过大等情况。在儿童缺铁时,还表现出“异食癖”,如啃墙皮、吃土块、咬铅笔等,家长应带孩子去检查血常规了。

血常规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有无贫血及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贫血,从而更好的根据病情对症下药。

红细胞不断更新,其寿命为100—120天。所以红十字会建议成年男子每隔三个月献血一次,女子每隔四个月献血一次,是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

2、白细胞

图片4.png

图片5.png

是我们的防御力,它肩负的使命是吞噬病原体,防御疾病。它们数量的多少,形态的正常,决定了机体的战斗、防御力的强弱。它的家族共有5位成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它们各司其职,通过不同的战斗机制和方式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清除过敏原和衰老、死亡或异常细胞,起到净化血液、维持各系统功能正常运转的作用。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10)*109/L。

1、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侦察兵,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通常情况下只有一部分循环在血液中,大部分都生活在它们的储备池——骨髓中。当人体有细菌入侵时它们会立即从“储备池”中被动员出来参加战斗,利用“游走”的特性,穿透血管壁迅速到达战场,毫不留情的对细菌展开杀戮。故血常规上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多为细菌感染。但病毒感染时,因为病毒非常小,还会躲入宿主细胞内,而中性粒细胞是无法进去的,这就导致它对病毒常常无可奈何。这时候就该淋巴细胞上场了。

2、淋巴细胞:是五战士中的“特种兵”,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能对病原体进行精准打击,定点清除某种病原体,是人类免疫功能的主要力量。这支特种兵下设两支小分队,即T淋巴细胞分队和B淋巴细胞分队。T淋巴细胞主要是执行者,对病原体进行精准打击破坏;B淋巴细胞在受到入侵病原体的刺激后会分泌识别物质(抗体)去结合病原体,将病原体“锁定”,同时它还有记忆功能,使得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能迅速识别这是个坏家伙展开消灭任务,使机体免受感染。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传染病不会第二次发病的原因,在它们还没引发疾病前已经被锁定干掉了。

所以,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不高,而淋巴细胞计数升高,提示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此时若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则是无效的。

3、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是五战士中体型最大的,勇猛善战,可变身为吞噬细胞,具有较中性粒细胞更多的弹药,粉碎病原体的作用也更强。同时它还可以调动“特种兵”淋巴细胞与其协同作战,增强作战能力。

4、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5%。是五战士中的女兵团,它的杀戮能力较弱,主要功能是驱逐寄生虫,并参与限制过敏反应,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下,常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是五战士中的生化兵,随身携带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升高,常常提示有过敏、感染(如寄生虫感染)、血液系统疾病、或者免疫性疾病的存在。

但有时候白细胞增多并不代表战斗力增强,我们还要用显微镜看看白细胞长什么样子。因为只有年轻力壮的白细胞才是有战斗力的,而未成熟的幼稚白细胞如果大量释放入血液中,无限制增多,不但缺乏战斗力,还会堵塞血液循环,这就是常说的白血病。

在化验单中,我们常常还会看到白细胞减少这样的情况,通常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身体会出现无力、困乏等症状,最常见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服用某些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治疗甲亢药物期间;长期接触放射线、肿瘤的化疗和放疗以及各种理化因素导致的中毒;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如果白细胞只是轻度减少,身体没有其他症状,隔一段时间再来复查。如果症状明显需及时血液科就诊。如果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称之为粒细胞减少;如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称之为粒细胞缺乏。细菌很可能在机体完全或基本丧失抵抗力的状态下迅速扩散,甚至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威胁到我们的生命,此时,一定要立刻就医进行处理。

3、血小板

图片6.png

血小板是我们的工兵团。当身体受伤流血时,会迅速聚集到伤口处,协同机体的凝血因子一起形成血凝块,堵住伤口,参与机体止血、凝血功能。哪里有破损,它们就到哪里去,随时准备着去修复破损的血管。这支维修部队维持着一定的数量,正常值是(100~300)×109/L。检测其计数对于判断机体出血情况和血栓性疾病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减少,即血小板计数<100×109/L,提示出血的风险增加,根据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粘膜紫癜、刷牙时出血、不易止血等,需要寻找病因血液科就诊。

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当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时,危机生命需要立即处理。

血小板增多,350-450×109/L之间,可能是血液浓缩,建议多饮水,调整生活方式,复查。如果大于450×109/L,提示血栓的风险增加,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早期等,需要及时就诊。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来源于我们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如果血常规中这三系均明显异常,就应该去血液科就诊,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

4、哪些情况下要查血常规?

图片7.png

1、发烧、感冒时,需要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2、头晕、苍白、乏力,需判断是否贫血及贫血类型;

3、皮肤上有瘀斑、出血点;

4、口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时需监测血常规;

5、腹痛、外科炎症,如阑尾炎等;

6、其他:在体检中发现血液方面疾病,需进一步明确时。

临床上的疾病千变万化,化验检查只是疾病信息的一个方面,仅凭一张化验单并不能准确推断疾病状态,还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它辅助检查信息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如果您的化验单有异常,请不要紧张焦虑,请咨询专科医生来帮您进一步判断吧!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