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徐骏 作(新华社发)
“在吗?帮我砍一刀”“分享好友即可提现”“转发朋友圈集赞就能得到礼品”……部分商家为扩大宣传效果,推出集赞、砍价、返现等营销手段。由于各平台砍价规则和营销模式的差异,消费者体验有好有差,“假促销”引发消费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专家表示,做好消费维权工作,坚决保障消费者权益,方能真正培育新的消费点、提升人们消费意愿。
诱导分享套路多
大学生小张最近在某软件看中一台号称“砍价免费拿”的电子琴,进入砍价页面,点击软件推送的红包等选项后,页面提示“砍价进度已超99.99%用户”,不时跳出的“好友已砍价成功”和“确认收货地址”等字眼,让小张感觉0元拿下商品并非难事。然而,在按照平台指引将砍价链接分享给几十名微信好友后,剩下0.01%却始终“砍”不下来。
电影票砍价免费拿、好友助力获抢票加速包、邀请用户可获满减券……近年来,“帮砍一刀”“帮点一下”的营销模式火了。这种滚雪球式的营销传播利用社交裂变手段,以极低成本完成老用户积累和新用户拓展。部分人士认为这种诱导分享模式套路满满,存在隐瞒规则、数据不透明等问题。不久前,上海一名律师就以某平台砍价活动页面的信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为由,将该平台告上法庭。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廖怀学告诉记者,如果平台刻意夸大砍价排名、砍价进度和成功几率等数据,目的是诱导消费者对成功率产生错误认知而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成本完成砍价任务,则已涉嫌欺诈。
不良营销设骗局
转发朋友圈集赞可兑换奖品,消费者兑奖时却被告知名额已满,活动作废;商家声称商品大促,却偷偷玩起“先提价再打折”的套路;有人在网友互助群里砍价成功,转账后却被卖家拉黑……为吸引客户,一些不良商家打起“假促销”的算盘,引发消费纠纷。据全国消费者协会组织投诉情况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271107件,投诉性质包括售后服务、虚假宣传和假冒问题等。
商家合理促销并没有错,但应区分清楚与诱导消费、不良营销的边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均明确要求经营者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不得使用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手段欺骗或误导消费者。”廖怀学说。
根据《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商家举办促销活动时应当保证活动规则真实、完整和清晰。秉承诚信经营理念,不玩文字游戏套路消费者;商家应向消费者公示主办方及其联系方式、开奖或兑换规则、使用范围、有效期限等条件;及时完全履行消费承诺,有约必守、有诺必应,不得附加条件兑奖,亦不得影响兑奖,切实为消费者提供消费福利。
学会维权很重要
国务院曾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要求“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为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中消协推出消费纠纷绿色通道直通车平台,如遇消费纠纷问题,消费者可投诉到此平台,由中消协直接将投诉信息转至企业,一改原先电商纠纷需异地办理的传统模式,方便消费者就近维权。此外,中消协建立了“消费者与经营者网上投诉和解监督平台”,为消费者和经营者双方建立联系,协商解决争议、回答咨询。
各类政策法规的落地也在努力保障消费者权益。为规范电商行业发展,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正式落地,明确线上线下商务活动要同等对待;规定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强调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并设专章论述电子商务争议解决。针对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消费纠纷问题,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电商平台的责任和义务进行了细化,规定网购商品7日无理由退货、遇欺诈性交易消费者可获三倍赔偿等利好制度。
如遇诱导消费、不良营销而导致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消费者应如何维权?廖怀学告诉记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消费者与经营者就诱导消费等问题发生争执时,可与经营者协商处理争议、请求有关消费者组织调解争议、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或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涉及网络交易争议的,消费者还可通过电商平台的消费者维权渠道请求平台介入,协助处理纠纷。
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警惕日常消费陷阱的同时也应理性消费,遇到相关纠纷时依法、理性维权,共同营造良好消费环境。(记者廖睿灵)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