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纵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李商隐似乎在无意中,完成了一次天气笔记。
在华西秋雨的天气背景下,他写下诗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显示出四川、重庆一带秋雨缠绵多发的气候特点,也揭示了华西可观的夜雨率。根据历史记载,诗中的巴山,大致位于指四川东部、重庆西部一带的地区。
夜雨率高是华西秋雨的特点之一。资料显示,华西秋雨现象期间,华西各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雨量的60%至70%。夜雨多,主要是受当地特殊地形的影响。
西南山地潮湿多云,夜间密云蔽空,云层和地面之间进行着多次的吸收、辐射、再吸收、再辐射的热量交换过程。云层对地面有保暖作用,使得夜间云层下部的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夜间,由于云体本身的辐射散热作用,云层上部温度偏低。这样,在云层上部和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大气层结趋向不稳定,偏暖湿的空气上升形成降雨。
此外,受副热带高压气候控制的西部地区,正好是四川盆地的巴山一带,西南部的暖湿气流与西风带的冷空气相遇,但云贵高原会对南下的冷空气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形成准静止锋,锋面降水集中出现在夜间和清晨,夜雨率也就相应增加了。
以四川为例,在季风环流和复杂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四川地区具有明显的“夜雨”特征,又以“雅安天漏”最具代表性,降水强度通常在午夜前后达到最大,据统计,该地区的夜雨频率占全年降水的70%至75%。
研究表明,地形作用形成的夜间云顶辐射冷却、山谷风环流,使得夜晚盆周山地的降温幅度大于盆地内,形成了由高处山地流向盆地内的气流,逐渐抬升盆地内的暖湿空气,促使对流作用,从而成云致雨。
四川盆地地势较低,周围群山环绕,日照时间较短,所以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到了晚上,周围山上冷空气随之下沉,盆地内的暖空气随之上升,在冷暖空气的作用下,盆地云层的上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导致大气层结构不稳定,夜雨的频率因此增多。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夜雨具有诸多益处。夜雨多可提高空气和土壤的湿度,相应地使作物昼间有丰富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日晴夜雨使得日夜温差增大,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夜雨多的地区,大量雨水有可能渗入土壤深层,保持土壤水分充足,避免在白天因气温高、蒸发强使水分损失过快。
另一方面,深夜发生的灾害,给救灾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对汛期的夜雨要加强预测预报,对可能产生的汛情不可掉以轻心。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