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的主体建在龙首原的最高处,隋唐时人也称之为“龙首山”,含元殿在南坡,紫宸殿占据最高处,蓬莱殿在北坡。虽然受到地势条件的影响,但是其建筑布局仍然遵循传统的“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礼制规范,以南北向前后分布的主体宫殿为中轴左右分布,并以紫宸门为界,划分出前朝政事区和后寝居住区两大区域。紫宸门以南属于举行前朝大典和中朝听政区域,紫宸门以北属于后寝居住区和内朝处理政事的地方。
一、坐北朝南,因地制宜
大明宫虽然是新建的宫城,从北郭城向外延伸,但依然按照长安城和太极宫制度,宫殿建筑坐北朝南,象征南面为君之义。含元殿在最南边,占据龙首山的南沿,正对着丹凤门,前边是低而宽敞的御道广场,居高临下,雄伟壮观,有君临天下之势。宣政殿次高,紫宸殿最高,蓬莱殿因在龙首山北沿,又顺势降低高度,一切顺其自然之势。其余建筑大致也是如此因高就低。
二、前朝后寝,规范严密
大明宫采取“前朝后寝”的原则,以紫宸门为界,分为前朝和后宫两大区域。紫宸门以外,为前朝区,从南向北依次为丹凤门、御道以及广场、含元殿建筑群、宣政殿建筑群等,是皇帝举行外朝大典和中朝听政的区域。紫宸门以内,为后宫区,因有皇上寝居之处,故称之为内朝,日常皇上在此听取和处理政事。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称之为“东内三大殿”,虽然南北相连,却有宫墙相隔,仅以宫门相通,防守非常严密。在三殿之间,东西向有三道宫墙,成为大明宫内主宫殿区最重要的防卫设施。第一道宫墙在含元殿前120米处,左右设置了昭训门和光范门;第二道宫墙与含元殿东西相连,南距第一道宫墙145米,左右设置了含耀门和昭庆门;第三道宫墙在含元殿以北300米处,东西两边与宣政殿对齐,左右两边设置了崇明门和光顺门。如此,三道宫墙将前朝区分割成前、中、后三个部分,也自然形成了宫殿内外之别。宫墙高大坚固,宫门防守严密,从而形成牢固的防卫体系。
三、左右对称,密集分布
大明宫内的宫殿和官署等建筑,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形成的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其他便殿、寝宫、官署、园囿[yòu]等都是围绕此中轴而设置,密集分布在大殿东西。主体建筑左右对称,从而构成完整有序的皇宫体系。
东部分布为金吾左仗院、通乾门、门下省、宏文馆、史馆、待制院、少阳院、绫绮殿、浴堂殿、宣徽殿、温室殿、太和殿、清思殿、珠镜殿、会昌殿等。
西部分布为金吾右仗院、观象门、中书省、殿中省、御史台、命妇院、延英殿、含象殿、麟德殿、金銮殿、学士院、翰林院、承欢殿、长安殿、会庆殿等。
四、亭台楼院,错落分布
紫宸殿以北的后寝区在利用自然地形的同时,围绕太液池建置了众多的殿堂、亭、台、楼、院和房舍,它们错落分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集政治、文化和休闲娱乐于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皇家休闲居住区域。
(来源: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西安文化遗产辑录》,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