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博览
天冷了,四川广汉三星堆文物发掘现场的考古工作人员通过一键控温,让“吃土”文物们在“空调房”内安稳地入睡。
这会儿,在被窝里瑟瑟发抖的人,估计开始羡慕起了这些文物:这是什么空调房?我也得去整一个躺躺!
其实,它就是前段时间大火的三星堆“全透明”考古发掘方舱。
在过去,针对新发掘的祭祀坑,一般使用竹竿搭建围栏将其“圈住”,发掘出来的文物也多半用纸包住,放进木质箱子运出去。如今,这些“粗糙”的手段早已被更加精细、高效、安全的一系列操作所取代。
“空调房”解锁精细化考古
据了解,每个方舱里配备了集成发掘平台,并设置有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采用了平行桁架、自动化载人系统等装置,实现出土文物调运的功能。
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大棚内,一眼便能看见一个个十数平方米的玻璃房子整齐有序。这些考古舱由钢架和玻璃构成,舱内还有纵横的桁架,以及可升降的发掘小平台,平台底板开有40平方厘米可盖合操作口,便于非接触式清理。
考古发掘舱
在现场,工作平台像吊篮一样将穿着防护服“全副武装”的考古人员放进坑内悬空作业,并随时变换位置、方向和角度,尽量减少发掘坑中的文物和填土遭受发掘者带入的污染。舱内的起重机也足以应付各类器物的提取工作。正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总工谢振斌介绍:“不仅可以载人悬空清理易碎文物,还可以装载文物出坑;既可以进行高光谱分析,也能开展三维扫描等信息采集工作……”
“房子内还有独立的空调控制系统,能保障舱内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到25摄氏度。这对于一些文物,比如象牙、丝绸等的现场提取和应急保护,具有关键作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王冲说,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主要包括舱内环境控制系统和发掘系统。其中,发掘系统又分为信息采集、操作平台、分析平台。
三星堆考古现场环境及本体监测平台
据王冲介绍,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获取到的文物信息可以及时地采集到系统中以便进一步分析。此外,在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大棚内还有一个环境监测系统,除了对舱内温度和空气湿度进行监测,还会对整个发掘现场土壤环境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并上传手机端和电脑端,考古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查询。
目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大棚内有4个发掘舱,都分别针对不同祭祀坑。其中有三个大面积的独立祭祀坑各设有单独发掘舱,另外三个面积较小的祭祀坑“共享”一个大型发掘舱。
新技术为三星堆文物提供“一条龙”保护
在考古大棚内东北侧,则是约150平方米、呈曲尺形布局的考古发掘现场应急保护集成平台:应急检测分析室、有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无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微痕物应急保护室、文保工作室、考古工作室等,内置各种仪器设备。
考古发掘舱
这些充满科技元素的文保工作“小屋”与考古发掘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掘、保护工作体系。
在其中的应急监测分析室内,放置有现场检测分析的便携式小型仪器,若是考古工作人员想要了解出土文物的材质或是获取更多的信息,就会在此进行检测。
环境检测仪
此外,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考古工作人员会在有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和无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里,分别进行保护处理。
考古发掘舱悬挂有发掘平台
“文物被提取后,会安置在应急保护处理实验室里,对其进行简单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的文物残破得比较厉害,已经看不出它的‘真面目’。考古工作人员会利用便携式的X射线荧光仪进行现场无损检测,以获取文物的元素组成,并且通过文物的元素组成来推断大概是什么材质的文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考古工作人员李思凡如是介绍。
同时,考古工作人员还会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对出土文物进行显微观察。“由于部分文物的表面不平,利用普通的显微镜放大倍数后,只能聚焦到某一个高度的文物表面。而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的三维合成功能,可将一定高度范围内的文物形貌合成一个三维的模型。”李思凡说。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